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人与海》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0:4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人与海》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老人与海》是___国作家_________的巅峰之作,先后获得1953年的_________奖和1954年的_________奖。除了《老人与海》以外,他的作品还有:_________ 、_________等。
2.《老人与海》里老人的职业是:_________,他的梦想是_________ 。
3.在第八十五天,圣地亚哥终于钓上来一条 _________,这条大鱼从鼻子到尾巴有_________英尺长。
4.圣地亚哥与大鱼整整搏斗了_________(时间)。
5.老人是孩子的闹钟,老人的闹钟是_________ 。
6.圣地亚哥用_________杀死了第一条鲨鱼,在随后的较量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 继续与鲨鱼搏斗。
7.在拖大鱼返回的途中,圣地亚哥共遭遇了鲨鱼的_________次袭击。
8.老人在战胜了第一条鲨鱼后,说了句经典的话:__________________ 。
9.《老人与海》中老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_。(填词语)
10.老人是人类中“_________”的代表。
二、选择题(选择参考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0分)
1.《老人与海》的“海”指的是(     )。
A.红海       B.加勒比海      C.黑海        D.地中海
2.老人睡觉的时候,经常做梦,梦见的内容多是(     )。
A.狂风巨浪、大鱼海龟             B.妻子
C.年少时的非洲、海滩上的狮子     D.国家大事
3.老人和小孩都喜欢看棒球新闻,老人喜欢的球队是(     )。
A.扬基队        B. 希鲁克林队     C. 费城队    D.中国队
4.《老人与海》是一部(     )小说。
A.长篇      B.中篇     C.短篇        D.微型
5.小孩第一次与老人出海时有多大?(     )
A.5岁      B. 6岁      C. 7岁        D.8岁
6.老人出海时准备的钓绳长到可以让鱼能游出多远?(     )
A.75海寻    B.300多海寻  C.40海寻    D.125海寻
7.老人晚上在海上航行,经常靠(     )来确定自己的航向?
A.灯光       B.星位       C.月亮    D.太阳
8.当老人的鱼饵被大鱼吃到时,老人一时难以将它拉上来,总会念叨着小孩,请问他一共念叨了(     )次?
A.5次       B.7次    C.9次     D.11次
9.老人能根据鼠海豚的什么特征来辨别雌雄的?(     )
A.体形      B.体色    C.叫声     D.喷水
10.在老人把鱼骨拖回家的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人,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     )。
A.流下眼泪   B.微微一笑   C.皱起眉头   D.放声大哭
11.老人醒来后,两人相约(     )。
A.过几天一起去打鱼  B.去旅游  C.回到城里  D.去乡下种地
12.孩子走了之后,老人又睡着了,他梦见了非洲的 (    )。
A.老虎       B.狮子     C.大象      D.猎豹
13.圣地亚哥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     ),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A.拳击      B.掰腕子     C.跳绳     D.跑步
14.圣地亚哥十分(     ),只有马诺林总跟他在一起。
A.痛苦      B.幸福       C.孤独     D.快乐
15.老人每天早上负责(     )。
A.把曼诺林叫醒     B.打扫    C.做饭    D.拿报纸
16.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人运气差,让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     )条好鱼
A.二        B.三        C.四      D.五
17.在第85天,老人终于钓上来了一条大(     )鱼。
A.马林     B.鲨        C.鲸        D.金枪鱼
18.鲨鱼吃光了鱼肉,只剩下(     )和鱼尾留给了老人。
A.鱼刺       B.鱼头      C.鱼鳞      D.鱼尾
19.《老人与海》表达的最直接主题是:(     )
A.老人与海的关系           B.人生就像大海     
C.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D.人不要过于执着追求成功
20.下列对小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命运对圣地亚哥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三、判断题(结合阅读内容,对的打“√”,错的打“×”)(30分)
1.《老人与海》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处处计较。(     )
2.《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
3.故事中和老人在一起的是他的孙子。 (     )
4.老人的故事不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     )
5.老人眼中的自然既是斗争的对象,又是他的朋友。(     )
6.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
7.从《老人与海》中我感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
8.在浩淼的大海上,老人圣地亚哥想象不断梦见狮子,暗示了他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这样描写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
9.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
10.《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却展现的是一个世界。小说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让人回味无穷。(     )
1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海上钓鱼以及钓到鱼后返港的几天里,带了足够的面包,缺少的是淡水。 (     )
12.《老人与海》多次描写了马林鱼的巨大和鲨鱼的凶猛,是为了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有力地衬托了老渔夫刚毅的形象。  (     )
13.“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老人蔑视对手,不甘失败的内心世界。   (     )
14.“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这是《老人与海》中的精彩语言。   (     )
15.在考虑彩票结尾两位数时,老人认为八十三吉利。 (     )
四、简答题。(10分)
《老人与海》的结尾,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来,他觉得自己被打垮了。你认为老人是否被打垮了?请联系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0:43:57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美  海明威  普利策  诺贝尔文学   《丧钟为谁而鸣》  《永别了,武器》等  
2.渔夫   捕获大鱼  
3.大马林鱼   十八
4.两天两夜
5.年纪
6.鱼叉   刀子   船桨   短棍    舵把
7.五
8.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9.消瘦、憔悴、饱经风霜、历经风雨词语
10.“硬汉子”
二、选择题。
1. B  2. C  3.A  4. B   5. A  6.  B   7.  B   8. B   9.  D   10.D
11.A  12.B  13.B  14.C   15.A  16. B   17. A   18.B   19. C   20.B  
三、判断题。
1.√   2. √  3. ×  4.√  5.√   6.× 7.×   8.×   9.×  10.√
11. × 12.√  13.√  14.√ 15.×  
四、简单题
答案一:被打垮。
示例:老人虽然捕到了大鱼,但因为鲨鱼的咬食,他在每取得一点胜利时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这使他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答案二:没有被打垮。
示例: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困难,老人明知这是一场不可赢的战争,但是他始终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老人虽然没有带回鱼,但是带回了更伟大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但战胜了自然,更战胜了他自己,他的精神得到了永生。
(阐述被打垮的,最多得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16: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