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读《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06:3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幸得到朱永新教授签赠的新作《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海天出版社),正是在武汉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时,我与武汉人民一样整日寂寞禁足居家,由窗远望,冬天匆匆离去,春天款款而来,而我们却不能迈步出门,感受春的清新与芬芳。此时,在阳光透射的书房静静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著,无疑是一种幸福而又美好的享受。

    细览全书共分三章:《有书香,才有故乡:阅读为什么很重要?》《阅读的高度,决定国家的高度:中国人应该读什么?》《阅读,从儿童开始: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43篇长短文章,无不与书籍、阅读和成长有关。通读作者这些质朴无华的文字,他传递给我们的精粹之美不仅表现在其作品自身的文字构架之中,更多的则是展现于其广博深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阅读这些清新干净明亮透彻的文字,能使人深省。

    《改变,从阅读开始》《回望阅读这一路》为作者阅读感想和一些序跋文字。虽然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百字,但作者在这里以自身读书写作和成长的经历,娓娓道来,行云流水,写作形式上没有刻意更无浮夸。告诫人们: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显然,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弥不公的改良工具。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共读,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儿童阅读决定着民族未来》《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等篇章,文字典雅,风趣幽默。让人阅读后通畅达观,不断感受到作者阅读时的快感和他诗意盎然的情趣。

    是著可圈点处甚多。其一为叙述之善,表现在雅俗共赏,质妍分辉。《阅读,从儿童开始》《朗读者,读出时代心声》《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自幼至长,从个体到群体,由家庭到社会,一方面,迁就着受众的趣味,使读者觉得亲切、熟稔;另一方面,又怂恿着读者探索鲜知的更美妙的意境。以阅读为翼,飞得越高越远,优雅而从容地打开读书的丰富性与多面性。

    其二为体例之特别。本书以名句为领,标以黑体大字,接以该句源出之全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实践中来,引领更多的人从事阅读。尤其是读到《新教育实验的阅读理论与实践》亦有身临其境之感。阅读有点有面,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此外,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多有闪现,乃全篇之精华,朴素而有张力。朱永新教授以深厚之学术积淀,发为明白晓畅之文字,为阅读推广,行教化之功德,善莫大焉。

    其三高屋建瓴,可操作性强。这本书以教育改革的视角,直面全民阅读现实问题,提出“阅读三问”:阅读为什么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该书认为,作为文化素养形成的路径,阅读是拥有核心知识的关键所在;共同的阅读不仅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同时缩小了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书中推出了面向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等不同阅读群体的九个书目,共900个图书推荐条目整齐亮相,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扎实的研制工作为全民阅读导航,为国民教育献策。事实上,对于如何读书的解读人言言殊,非常困难。一般性的解读,泛泛而谈毫无意义,如果要深入精准,引起共鸣“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需要有多年的阅读积累,还需要独特的悟性。

    元好问《论诗》云:“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是著在手,金针既度,会心处不必在远,于晴窗午后,或夜雨灯前,涵泳讽诵,则丘壑自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06:34:0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读《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
段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