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5:4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议论要言之有据》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专题。是继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之后的第二个议论文专项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议论文有明确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从写作观念上看,《标准》强调写作是个人的自由表达,从内容上看,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是性灵的抒发,是素养的体现。做人立德,作文立言。初中,是一个人思想萌芽的重要阶段,在写作中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议论文,但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议论文写作。在初中的考场作文中,记叙文争奇斗艳,议论文却鲜为人爱。偶尔为之,很多同学要么无从下笔,要么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词不达意。归根到底是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出了问题。究其原因:阅读量少,积累匮乏,论据陈旧,材料雷同,叙述繁琐等问题不一而足。本节课的教学以论据的正确选择和恰当使用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扩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写作指导为媒介,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广泛积累事例,多读书,勤思考。由浅入深,一步步搭建学生的精神小屋。

  教学目标

  1.学会收集和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

  2.学会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材料。

  3.学会运用丰富的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教学重点

  推敲筛选个性化材料。

  教学难点

  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清代学者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言:“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他所谓的“言之凿凿”指的就是议论要言之有据。

  课件展示:

  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二、探究感悟

  (一)经典引路辨真伪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敬业与乐业》这两篇文章中的两个事实论据。

  课件显示:

  A.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敬业与乐业》

  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为了阐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作者列举了王阳明院中静坐、面竹而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明人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敬业与乐业》中提到的唐朝百丈禅师在其《百丈清规》中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故事均有史可鉴、真实可信!

  2.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课件展示:

  A.李白在他的《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

  C.毛泽东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D.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哭去吧。

  活动:

  1.找别扭,析病因。

  (如:作者错误、内容不实、出处不详)

  2.谈弊端,思逻辑。

  这些材料能否作为论据支撑论点?为什么?

  结论一:材料要经得起推敲。

  去伪存真,一脉相承。

  点拨: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切不可杜撰捏造,不可张冠李戴!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二)慧眼识珠扣主题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写作中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找到最亮的那颗明珠。

  课件显示:

  要论证“勤能补拙”的观点,下面哪个材料最合适?为什么?

  1.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2.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3.马云读书时严重偏科。第一次高考数学得分1分,第二次高考数学19分。经历三次高考后他终于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专科 ——离本科差5分,由于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替补上了本科。

  活动:

  1.先讨论,后交流。

  2.剖观点,述理由。

  明确:第2则。因为第1则有“勤”无“拙”。仅强调了王羲之“勤”,与补拙毫无关联。第3则中有“拙”无“勤”。仅强调马云之“拙”以及后来幸运地考上大学本科的结果,却并没交代他勤奋努力的过程。 第2则中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具有说服力!

  结论二:论据要与观点一致。

  紧扣论点,珠联璧合。

  点拨:选例要弄清材料的实质,内容紧扣论点,明确论点指向,不可貌合神离!

  (三)星月同辉吐意蕴

  丰富,是文章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议论文的丰富就是论据充实。

  课件显示:

  A.论点:松手不是失去,而是更大的获得

  面对帝王的尊严神圣,勾践松开了手,跪倒在夫差面前,收获了“三千越甲可呑吴”的壮举;面对官场的高官厚禄,陶渊明松开了手,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面对家族的兴衰荣辱,曹雪芹松开了手,获得了奋笔疾书的自由宁静;面对……

  ——《学会放手》

  活动:

  1.找亮点,析特色。

  你发现这段材料有哪些亮点?(多角度探究)

  明确:

  ①名人荟萃,多例组合——勾践、陶渊明、曹雪芹……

  ②一线串珠,时间为序——春秋越国、晋朝、清朝……

  ③删繁就简,精要概括——撷取重点,对应观点。

  由古到今:时间顺序。

  纵向排列——历史脉络上的叠加。

  2.展思维,补论据。

  请为材料省略号处紧扣论点续写一个事实论据。

  师生交流。

  课件显示:

  B.论点:细节决定成败,认真赢得人生。

  齐白石是画草虫的大师。他画草虫时,连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螳螂臂上有多少大刺也要数得一清二楚。有一次,娄师白看齐白石画鲤鱼,齐白石忽然问他:“鲤鱼身上的鳞片有多少,你数过吗?”齐白石对于绘画的执着与认真的态度令人叹为观止。日本动画导演高畑勋执导《萤火虫之墓》时,为了真实再现场景,他查遍资料,反复修改,记下厚厚的笔记。有时仅是讨论一个镜头的色彩就要耗费6个小时 。高畑勋的精益求精令制片人都“忍无可忍”。这部影片最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明确:

  中外结合,丰富具体。

  横向跨越——空间交汇上的叠加。如:不同国别,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等。

  课件显示:

  C.论点:人要学会正视现实,趋利避害

  惠施为可以容纳五石的大葫芦烦恼,埋怨它装水不结实,当瓢又太大,一气之下把它打碎了。可是庄子却说,把大葫芦制成腰舟,自由自在游弋在江河之中,岂不快哉。庄子的智慧确实令人佩服,他能扬长避短,在无用中看到大用。

  ——《正视现实,趋利避害》

  活动:

  比较阅读,对照思考:为了证明观点,这段材料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将两种事物或态度进行对照、比较,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凸显其特征和本质。正反对比,鲜明有力!

  课件显示:

  D.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人们也常说:“吃亏是福”。生活中,我们难免遭遇种种挫折,但只要静心思考,认真总结,你必会有别样的收获。

  明确:引用名言警句,民间俗语、谚语……言之有据。

  结论三:材料要讲究丰富性。

  纵横强化,气势如虹。

  点拨:古今中外,纵横叠加,多层次、多角度选取论据,会使论证丰富全面。层层剖析,雄辩有力!

  议论要言之有据——

  去伪存真,一脉相承;

  紧扣论点,珠联璧合;

  纵横强化,气势如虹。

  三、现场演练

  课件显示: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A_________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B________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

  活动:

  1.品读文章,探究爆点。

  2.小试身手,选点练笔。(请于AB两处任选一处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3.小组合作,选点展评。(任选一点欣赏评析。如:补例是否准确真实?是否与观点一致?是否丰富多彩,具有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杨绛先生说过: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采撷书香,引来活水,厚积薄发,让我们的议论言之有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1: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