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深深地爱上了他。
不过瘾,便在网上搜寻于老的教学视频,随意点开一节课——《祖父的园子》。
这节课,于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重点的把握都别出心裁。在教学流程上,他先是让孩子们认读词语,让孩子们把自己认为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孩子们的板书重点讲解“帽”“抛”的写法,再范写,然后再次让孩子书写这几个字。这样教学生字,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写得很规范。想想自己,自从有了多媒体,很少用板书,即便写了,也不太讲究工整与否,布局如何,甚是惭愧。
在之后的教学中,于老师是从两个方面理解课文的。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看到的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请孩子们快速阅读,把作者看到的事物写在黑板上,并通过分类,引导孩子们总结:祖父的园子里有动物、植物和事物。有了这些基础,于老师让孩子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作者心中,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想到了很多,也写了很多: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开心、充满童趣、其乐无穷……围绕这些词语,于老师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几件事?你感觉哪件事最有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抽丝剥茧,课文的内容层层尽显。
于老师的课堂,不像我们听评课时老师的表演课,没有精致华丽的导入,没有画龙点睛的过渡,没有精彩纷呈的问答,也没有学生恰到好处的配合,反倒学生的回答有时毫无头绪,有时答非所问,有时相差甚远,但,大家都在这节真实的课上有所收获。
这节课,于老师从教学生字到感知课文,再到理解课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46分46秒的一节课,扎实、真实、朴实,让人受益匪浅!
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是舞者。只有心中装着学生,教学才能真正走进“看山仍是山”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