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4月10日晚上,我们一行一百多人来到了山东佛源文化圣地——儒源参加学习。三天半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群处守住口,独处守住心——静能生慧
进入儒源,吃饭的地方叫廉膳厅,住的地方叫孝德居,听课的地方叫仁德殿……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厚重而深远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个地方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洋溢着温馨和谐,洋溢着智慧大气。
4月7日晚上,金辉校长给我们作报告时友善地提醒道:晚上回到寝室,说话要轻声,尽量少说话,尽管大家都很熟悉。因为,独处时守的是心,群处时守的是口。
我们的工作艰辛而繁杂,老师们总是内心浮躁,很难让自己沉静下来。因此,工作缺乏热情,课堂缺乏创新,育人缺乏方法,生活缺乏诗意。古人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应该如金校长给我们的提醒:独处时要守出自己的心,也就是能让自己的心沉下来。要时常让忙碌的自己与宁静的自己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地接受理智的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的提升,尽可能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用宁静致远的心态去诗意地享受育人的幸福、诗意地享受教学的快乐,让我们从事的教育芳香弥漫。
取法乎上,学而不厌——止于至善
朱艳华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向孔孟学习,找到自己最高最好的老师,和圣贤对话,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让我想到了每周一次的国学大讲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很庆幸,每周都有一次到一高听王利锁教授给我们讲授《四书》,讲授《老子》,说真的,虽然我曾经也读过《论语》,但那仅仅是皮毛而已,拿到《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我真的是无从下手,即使看到下方的注释,也很难读懂里面的句子,但经过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越来越喜欢它了。我不仅要自己学,还要结合我们的校本课程,利用周二周四以及校本课,让我们的学生也爱上国学,能够从徜徉经典海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从而成为明德笃行的阳光少年。
走进经典,润泽心灵——明德笃行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源流之学与源流之用。国学是德化教育的教材,只是道德美,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谦谦君子如何与狼共舞?
于江山教授的话让我心头为之一震:经典文化进校园,不是学生能背诵很多经典就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是说将学生都培养成为谦谦君子就行,而是要通过国学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品质。
我们学校自上学期就开发了“古诗词+”,系列教材,(古诗词+儿歌,+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增广贤文,+经典文言文)六本校本教材。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实现梯级螺旋上升的高度,并且利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早读时间以及每周两节的校本课程时间,来实施国学校本课。但我们更多的是倾向学生的背诵,并没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让国学经典的精髓进入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来影响学生的人格。总感觉国学课与学生精神的培养还停留在脱节的状态。
要将学习经典变成训练最好,变成一种生存能力,成为自己的素质就行。我们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使之变成劳动课,变成生活课,岂不更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连地都扫不好,为什么连自己的桌兜都整理不好,为什么连上学放学都要接送?他们缺失的是一种能力,一种自理、自立能力。学生嘴上对“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朗朗上口,但为什么依然谎话连篇;嘴上对“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滚瓜烂熟,为什么还会频频出现挑食浪费的现象……因为这些经典语言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只为背而背,为考而考,其价值不大。如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调查家庭成员浪费食物的现象研究,结合餐前感恩词,从而真正感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而去珍惜每一粒米;我们可以通过零距离体验活动,或者是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的视频,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父母的辛劳,进而从行动上去孝亲、爱亲。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好传统文化,去为学生搭建更多样的平台,开展更丰富的活动,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更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