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就是搞学问的料!
今天下午有幸聆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叙事研究》课程,刘教授在教育圈中可谓是大名鼎鼎,两个半小时的课程中,刘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真是收获满满呀!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教授对我们说:你就是搞学问的料,这让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动力。学术研究是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尤其是对我来说,全日制学历只是中师(相当于高中),后来的文凭全是自修的,缺少了系统的学历教育,现在真的感觉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很吃力。目前,我正处于撰写论文的行动研究阶段,刘教授的这门课程确实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研究之余,近期也在坚持读《史记》,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从而能够更好的工作和研究。聚沙成塔,积土成丘。我认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有的放矢的去加以弥补,才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科研的道路上,我虽是一名新手,但我会坚持知行合一的去一点一滴的付诸实践,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更好的自己!
读经使人明智,读史使人开悟。接下里就先从刘教授推荐的经典著作和文献看起吧,相信今晚的收获也一定颇丰!
(2)从有经验无概念向既有经验又有概念努力
今天的课程中,对刘教授所讲的“有概念,无经验,则空;有经验,无概念,则盲”这句话颇有感触。作为一名在职教育博士,在近二十年的工作中积累一些教学经验,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成绩。但很少从理论和研究视角去深度思考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以为通过手把手的课堂教学指导就能够做到有效的领航作用,让其他教师也能通过复制教学技能去处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实际却不尽然!
“单兵作战能力”很强的学科名师的成长,往往集聚了多重该因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仅仅授之以“鱼”,效果未必可佳,只有究其根本,方可循序渐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以往的外出培训中,对于教授们的理论授课很不“感冒”,总感觉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严重脱节,不具有指导意义。现在意识到如果只有熟练的教学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进而有效辐射引领区域内学科教师共同成长。
作为学科教研员,目前的研究主题是“基于SECI模型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行动研究”,旨在于探索出一条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经验分享的学科教师成长之路,以期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这门“薄弱”学科的发展。
从目前研究来看,感觉自己的知识盲区太多了,这有待于持续不断的阅读、研究、交流、分享,但有一个困惑,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研究之间关系,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全面去补足短板的话,肯定会在学科专业研究上有所欠缺。
(3)读写相济 感悟经典
今天的课程对于刘老师谈到的阅读经典著作三部曲,感受颇深。在学习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对于经典著作读不通,读不懂、不愿读的感觉,尤其是哲学类著作,简直看的脑仁都疼了,可还不明其意,这两天在阅读梁漱溟先生《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部分段落时,就有此种感觉,大致意思基本知悉,但未曾深究期间的辞藻。或许还处于第一遍找找感觉的状态吧!
刘老师在讲到伴读时,给了我开展行动研究一个启发,现阶段的研究目的是引领提升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同读共写倒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而对于个体的学习阅读活动,寻找伴读者在操作上还是有一些屏障的,毕竟各有所好嘛,我倒觉得可以通过观看专题视频讲座或是查看主题帖子的方法,去找寻“云端”的共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瓶颈。
阅读笔记的撰写是常规的阅读方法,但刘老师却更进一步的提到了“重做目录和索引”的阅读技巧,让我若有所思。一本书读完,阅读笔记也做了不少,但是仅仅是按照阅读顺序采用线性方式来记录,回过头来再次查看还得逐条浏览,不易分清主次,做到精准定位。看来,“会分类”用在阅读笔记的后期处理上,也是十分必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嘛,今后要把从刘老师那里的这一招儿,付诸于实践喽!
(4)知行合一 做最好的自己
时间定格在:19点03分,从早上7点离开家门至此终于完成了一天的到校督导检查,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今天的学习笔记,写点啥呢?比较捉襟,因为很不幸,完美的错过了刘老师今天的直播课程。虽有同学及时分享了视频回放,但在晚上8点前完成学习,时间上还是来不及的。就来说一说这几天听课的整体感受吧!
感悟一:多读经典著作 拓宽学术视域
一直抱有“术业专攻”的思想,认为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专业研究上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但现在看来,这恰恰也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思维,把自己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格局中,从而不能更好地打开思路,站在更大的视域中来看待学科专业发展问题。刘老师在课程中推荐了很多经典著作,基本都没有读过,或是没有真正读懂,听了刘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又有了新的感悟,再次坚定了读经诵典的决心和毅力。
感悟二:学术研究要从模仿开始
刘老师在讲座中反复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要问自己的研究有多么新,而要问自己的研究有多么旧”,倡导我们从模仿前人的研究做起,从模仿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作为初涉学术的“小白”,总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但殊不知自己的很多观点都未必符合学术范式。模仿优秀研究案例,就是一种学习的捷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知行合一,做最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一直是自己所坚守的成长理念,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工作和生活,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继续静下心来,去为之践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