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词歌曲《元日》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4:3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来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3月第二次印刷

内容来源:谷建芬《新学堂歌》

主    题:古诗词歌曲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张冬雪/郑州市惠济区艺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以课标与教材为基础展开,充分注意二年级学段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到音乐表现和创编。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律动鲜明,活泼好动。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良好的模仿力,丰富的想象力,喜欢音乐,并且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因此,对于这首节奏简单,曲调欢快的歌曲他们能又快又好的掌握。我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通过律动、唱歌、创编等音乐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音乐艺术的启迪。

3.教材分析

《元日》是谷建芬《新学堂歌》中的一首古诗词歌曲,是一首降D调,4/4拍,单乐段结构。歌曲用朗诵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演唱,情绪热烈活泼,有节奏感,表现了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的景象。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准确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元日》,了解古诗词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以及舞蹈动作,更牢固的背诵古诗词,喜爱古诗词。

3.体验热烈、活泼的歌曲情绪,领悟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的积极状态,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评价任务:

1. 通过学习古诗词歌曲,了解古诗词含义,能用欢快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 通过古诗词诵读、学唱歌曲以及手势舞动作,激发音乐兴趣,感受古诗词意境。

3.通过学唱歌曲《元日》,领悟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的积极状态,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4:30:1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5分钟)
问:大家了解古诗词歌曲吗?你会用唱歌的方式演唱古诗词吗?
播放手势舞片段《元日》视频,欣赏歌曲和舞蹈。
能够背出几首古诗词,会唱几首古诗词歌曲。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新授歌曲(25分钟)
(一)读一读
1.出示古诗词《元日》。问:彝你们学过这首诗吗?知道是什么含义吗?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学生跟读)
师: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
2.再次观看手势舞《元日》视频片段。问:歌曲的情绪、速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欢快地、中速稍快
能跟随教师了解古诗词的含义,并能够准确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速度(评价目标一)
(二)诵一诵
1.展示朗诵部分歌词,带领学生按节奏诵读。
2.再次诵读,学生要有感情的诵读。
3.跟音乐诵读歌词。
通过学习能够按节奏朗诵歌词。(评价目标一)
(三)唱一唱
1.出示歌曲简谱,教师范唱。
2.教师一句一句教唱,学生跟唱。
3.教师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简谱。
4.解决重难点节奏。十六分音符的演唱速度稍快。
复习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5.带入歌词演唱歌曲。
6.跟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可以跟随教师学唱歌曲简谱以及完整演唱歌曲。(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拓展延伸(2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跳手势舞《元日》,感受古诗词含义。
问:你能感受到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吗?学生回答。
师:我们要团结友爱,热爱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经常诵读,好好学习。
体验理解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的积极状态,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元日》
1=♭D  4/4
中速稍快 欢乐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