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掌握课堂》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1:0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除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外,还有一个捷径——读书,尤其是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可以从书中不断汲取养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图书室找到了一本2012年,由王晓编著《如何掌握课堂》,被名字吸引的我打开了它,从前言到整本书的文章结束,句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真可谓是“相见恨晚”啊!这本书共分为八章,从课前准备、导入到课中课堂氛围和突发状况,从备课到讲课,从老师到学生无不细致入微地介绍不同的教师的处理方法。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觉豁然开朗,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想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让一堂课成功,老师们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里边的准备不仅仅是钻研好教材,写好教案那么简单。书中提到:老师应提前三分钟进教室,一方面,可以检查教学设备,比如粉笔够不够用,黑板擦干净了没有,班班通能不能正常运行,这些都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这个小细节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也被很多教师采用,确实效果很好。比如:在平时的课堂中一些调皮的学生快上课了还在教室后面互相打闹,看到教师来了,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回到座位上,这样的学生很难立刻进入上课状态。如果教师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就可以提醒学生结束游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做好上课的准备。在这三分钟里,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的疑惑和困难,这样既有助于完善教学工作,又能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可谓是一举多得。

以前总是会听有人说要树立教师的威信,课堂上要严肃、一本正经,这样的话孩子们才会怕老师。而书中建议教师应该带着微笑进教室的观点,把我这种片面的想法打消了。当学生们看到老师脸上的笑容,一定会被老师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被老师亲切的笑容所牵动,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小学一节课40分钟,要使低年级的学生全程保持专注,还要看课堂气氛怎么样。要想调动课堂气氛,教师不但要有语言魅力,而且也要有恰当的肢体语言。其实运用一些动作、表情、幽默的语言、姿态等来传达课堂教学信息,调控课堂秩序或气氛,往往能达到更神奇的效果。比如,表扬学生时,除了口头表扬外,教师可以走到孩子身边,热情地与她握手、击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课堂上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或跑神的行为,如果直接批评他,很可能会让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此时更好的办法是用眼神提醒他,要认真听讲,或者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敲敲他的桌子或拍拍他的肩膀以示提醒。教师如果以这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学生会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如果碰到学生恶作剧,打断了教学过程,教师怎么解决呢?如果教师提了问题,学生不愿回答,或答不出,或答非所问,又该怎么处理呢?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情况。书中提出当学生捉弄老师时,教师可以试着用“自制—冷静—引导”的方法,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待心情平静下来,想好了解决的办法,再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说话,事情就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对于不能正确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着眼于“育人”这个根本,多一点耐心,慢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或者降低问题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的看法与老师有分歧,甚至与老师意见相反时,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更不能批评、指责他们,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有针对性的解答,还要及时捕捉课堂瞬间生成的火花,再给与恰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教学更加规范化了,学习是永无止境,今后我会继续阅读教育类书籍和其它专业书籍,并把从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自己的业务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1:03:3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掌握课堂》读后感

                                        梦溪路小学   李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5: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