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与同学分享。
(二)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的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激励学生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像,热爱科学研究。


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与同学分享。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三、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能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不能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不能认识到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不能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不能认识到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能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能认识到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二)探究能力:  
1.不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不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2.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不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3.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效 果
一、集中话题
1.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
问:为什么我们掷出去的飞机无论多高最后总是落在地上呢?还有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呢?
2.活动.思考.回答(提出假设)。
3.小组讨论.汇报。                  
4.挂在树上的苹果,晾在绳子上的衣服也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吗?为什么?
5.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6.教师总结:原来,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正是这种吸引作用,才产生了上述现象。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学习测力计
1.教师介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物重可以通过用弹簧做的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3.实物演示:
●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刻度线,如有偏差,必须校正,这一步骤叫做校零。
●要明确秤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确定准确值和估计值。
●实际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为了纪念牛顿为科学所做的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学习测力计的使用:学生分组活动。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5.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问: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6.讨论.汇报。


三、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1.教师提问:在杂技表演中,走高空钢丝的演员是怎样表演的?为什么手持一根金属棒?那根金属棒又叫做什么?为什么走的过程中有点半蹲着而不是笔直的?
2.小组讨论:你觉得要使物体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3.大组汇报: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4.选取材料动手试一试,验证一下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5.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物体平衡的条件:物体的重心低和物体的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
7.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8.教师进行总结。


四、回顾和解释
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重力的影响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22:01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1:22:14 | 只看该作者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会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3、能够通过游戏对物体的平衡现象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所引起的。
2、认识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了解物体的平衡与物体重心的高低和支撑点是否在重心的作用线上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的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研究重力,测量物体重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弹簧测力计,各种小物体,平衡实验研究材料
教师——弹簧测力计,演示材料一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对 应 目 标        教   学   措   施        教 学 效 果
一、导入新课
1、提问:知道牛顿吗?
2、认识重力的普遍存在               
1、简单介绍牛顿
2、讲述牛顿对落地苹果       









二、自主学习
1、认识重力











2、认识重力的大小,学习测量重力
(1)指导使用测力计




(2)测量各种物体的        能够搜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所引起的。
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会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提出问题的故事
3、询问:你知道苹果熟了,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答是由于地球引力,那就直接进入什么是地球引力的探讨)
4、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苹果落地相似的现象?
1、讨论:刚才我们说的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讲述:物体受到的这种拉向地面的力就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而产生的。
3、引导学生讨论:悬在半空的物体受到地球引力吗?
1、出示钩码:它受到多大的重力了?
2、讲述:用弹簧做的测力计可以测出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
3、认识单位,会使用。       

重力
3、通过时间活动,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1)制作平衡小人
(2)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3)小结:物体的重心低,物体的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东西就能平衡。
三、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2、总结。        能够通过游戏对物体的平衡现象进行研究。
了解物体的平衡与物体重心的高低和支撑点是否在重心的作用线上有关系。        4、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并汇报。(强调单位)


1、分组玩小人,发现:怎样使小人站的稳。
2、汇报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物体重力平衡的例子。       
板书设计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牛顿——地球引力
物体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测力计:单位  牛顿
平衡的秘密:重心低,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22:22:10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3.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 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的思想,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教材重组适当合理,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并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及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求知欲极高的学习状态中,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事实性材料,重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小游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地进行质疑问难,在这种“质疑问难”的情境下, 我们感受到“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 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 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 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 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 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 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20: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