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张炜在他的《绿色的遥思》中提出阅读的目标就在于让阅读者走进文字,了解文字所包含的内容,更要紧的是阅读者能透过文字的表象去触摸到文中人物内心的情感,进到这个层次,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如果能再触摸到作者的写作心理,就算是读通了全篇。
《左公柳》是语文出版社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如果从本文课后练习的内容看,分别是读文并选择喜欢的片段背一背;看看左宗棠做了哪些事情;读一些句子,体会句中带点的词语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词语记忆。不难看出,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语言文字的内容偏少,如果仅从情感这条线索出发,学生仅通过朗读,就可以知道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如果仅仅限于此,语文教学的味道就大大降低,学生能落下什么?,这样的话,语文的工具性如何体现,文本的解读如空中浮云,有形无物。另外,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由于历史人物的两面性可供呈现的资料相对较少。就作课者所搜材料看,是可怜的。这就为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并理解人物的言与行增加了难度。
鉴于此,作课者将目光延伸到“语文百花园”,看到了“眉批和旁批”这一训练点,如果将这一训练点结合进教学,既使教学有人文性,又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细研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游客,导游在看到柳树,听(讲)到柳树背后的故事时,前后的情绪的变化是我们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文中主要人物——左宗棠思想行为的线索,去触摸游客、导游,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左宗棠的思想与情感。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基本步骤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