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防控结束的日子不知在何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烦躁与焦虑,我也未能幸免。每天,我隔着手机屏幕收看名师课堂,布置作业,改作业,我改的眼酸眼胀,我的眼睛不舒服是小事,最关键的是心里总涌出一种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这样的念头,我心生焦虑与烦躁,我不由在心里祈祷“求求上苍,疫情赶快结束吧.”这是我真实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苏静博士的感受,“我太难了!虽然没有被感染,但一天到晚惶惶不安。老想刷微信,感觉心里都有病毒了。但是瘟疫病毒诚可怕,心灵病毒更糟糕!”
居家时间过长,不仅是行动被软禁,心灵也像是被软禁,我的心快憋出病来了,昨天以前的一段时间,我还能静心看书,写作,做读书笔记,而今天,我的心情开始变得烦躁,而且是尤其烦躁。我也不想看书,也不想运动,我感觉如果再不开学,我整个人都要崩溃掉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非常时期,如何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这考验的不仅是人性,更是心性。我们可以试试“经典排毒法”。“经典的运用,可以巧妙地贯穿在非常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段话是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上苏静博士的一篇文章。文中她说道:
一.少刷朋友圈,用零碎的时间听经典。宅居在家,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除了备课,上直播课,收看名师课堂,改作业,还有网络学习以及做家务等必要的时间外,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极其无聊。
有人说,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看了她的文章,详细想了假期里我的所作所为 ,我好像有点中招。早上打开手机,先听上一篇美文,我听的最多的是学习强国上的深度美文,诗文乐话;星空朗读,品位一缕深情;经典诵读,铭记一段时光等内容,不厌其烦,听上一遍又一遍,尤其台湾作家席慕蓉和林清玄老师的文章更是百听不厌。
作家席慕蓉在《野生的百合》中写到 “你说我爱的是花吗?我爱的其实是伴随着花香而来的珍惜与感激的心情。
我说的“动人”,就如同几位真诚的朋友,总是在注意着你,关怀着你,在你快乐的时候欣赏你,在你悲伤的时候安慰你,甚至,在向你揭露种种人生真相的时候,还特意小心地选择一些温柔如“花香”那样的句子,来避免现实世界里的尖锐棱角会刺伤你;想一想,这样宽阔又细密的心思如何能不令人动容?”,听听她的文章,想一想,而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尤其情绪失控下的言行,实在令人不敢想象。“然而,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是欢喜或是悲伤、辉煌还是暗淡,成功还是失败,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走上一趟,真真切切的走上一遭,才算不白活一回。”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月到天心》中说到“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其中,“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 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而能做到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的人,普天之下,又能有几人呢?尽管如此,我们凡人还是尽力去做吧。
二. 少忧虑,用完整的时间读经典,在安静的时间抄经典 “ 读经典排毒法,不仅治标,更治本。通过阅读经典,开阔视野,提升格局,真正体悟经典所蕴含的智慧与境界。”对于这个超长版的假期,我们真的是无奈,但我又不想无聊。于是,我就开始阅读徐世贵老师的《小课题研究》,我不仅阅读这本书,而且,我还做了大半本读书笔记,并且又写了读后感。我感觉超长而又无奈的假期,在阅读经典,做读书笔记 ,和写作中打发过去,为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了理论支撑,从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今后的教学,同时避免了假期无聊的虚度和焦虑,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重读经典,我把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又重读一遍,并且做了读书笔记 。书读过一遍,印象很淡漠,做读书笔记,可以有的放矢,择其精华部分,相当于又读了第二遍,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同时,我所做的读书笔记,又为我写作时的遣词造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卧读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卧读实际是一种“静养式阅读”,卧读它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也没有目标计划,很随意的读到哪儿是哪儿,读累了就躺下休息。卧读的书有《沈从文散文选集》晚上睡醒一觉后,长时间睡不着的时候,或早上醒来天色尚早而又不想起床时,不用正襟危坐在书桌旁,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在那份慵懒与闲适中,静静的阅读,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享受读书的恬静和安然,那真的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以上这些,就是我,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在疫情期间为自己的心灵排毒的方法,助力寻找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动脑用心,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格局,提升自己,从而引领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