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09:4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课时  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数器使学生认识个位,十位、百位,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含义,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体验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的过程方法。
3、在学习中建立数感,能积极参与学习,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重点】
通过计数器使学生认识个位,十位、百位,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含义,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建立数感,能积极参与学习,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计数器,(学具)幻灯片(分片)数位、数字卡片。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合作等。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生答         出示计数器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学具吗?
(生如果不认识,师直接点出,这是计数器,是用来学习数用的)。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验       
自由读,在计数器上标出个、十、百位。


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指生读,齐读。

学生动手拨

读作二十四,写作24。

因为十位拨的是2,个位拨的是4,所以就是24。

24中的2表示2个十,4表示4个一。
自己在计数器上拨数
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汇报:
读作四十二,写做42。因为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写做42。

学生动手拨数、读数
说意义,“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学生看图,照样子拨珠,
同桌交流,汇报:计数器的十位上的数是6,表示6个十,个位上没有珠,表示一个也没有用零表示。这个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60。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
幻灯片出示。
同学们,从右边数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讲解)。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2、拨数,写数、读数。
(1)教师说数学生拨。
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位上拨4。这个数读作多少?该怎样写出来?你们试着拨一拨、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写法及数表示的意义:
十位上是2,就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个位上是4,就在个位上写4,表示4个一。读作二十四。板书24。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24中2和4各表示什么?
3、练习拨一拨、读一读。
教师说数,在十位上拨4
在个位上拨2,读读、写写、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5。
(让学生说说这两个5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4、出示图片(试一试)
照样子拨珠再写数,并读出来。
重点引导:第2个计数器,个位上没珠,怎么办?写几表示?


引导学生归纳写数的方法。
计数器的十位上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计数器的个位上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       
通过自己利用计数器拨数、读数、写数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数的写法、读法以及数位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对数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对数的读法、写法、数位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






用        1、题: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题同桌互读
指生读
3、题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写出来。
4、题:同桌交流,填空。        完成练习1、2、3、4题数字游戏。
4题:指导第1图
1个〇是十,4个〇是多少?
1个△是一5个△是多少?
4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数字游戏:分组进行:一人说数一人在数位表上拨。        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加深理解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布置作业:课本第22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读写数,认数
十位上是2,就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
个位上是4,就在个位上写4,表示4个一。
读作:二十四。写作24.
【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1 01: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