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疫情过后,我们应该给学生讲点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5:3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的寒假极其不平凡,我们所有人似乎都过上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吃饭、睡觉、不工作,甚至有人调侃:终于到了什么都不做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

但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大家都待不住了,“我想上学!”“我想上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工作如饥似渴……”我们慢慢发现其实无事可做是多么无聊、空虚,甚至是可怕的一件事。

疫情发生之后,我们的医生、护士、军人、生物学家都纷纷冲上前线,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有企业家、平民百姓尽己所能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更有像杨文亮那样的医生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护着他人周全。大家都想为国家做点什么,我们呢?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是开学过后依旧站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着三角函数,语法知识,还是就此契机告诉学生、告诉自己:国家有难时,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我们能用自己所学做点什么,我们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不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开学日期从2月10日推迟到2月17日以后,又从2月17日以后推迟到3月1日以后。疫情之下,工业、商业、旅游业甚至一个国家最最重视的教育行业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是我们14亿人民共同的“战斗”。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我想对我的学生讲以下三点:

第一,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关键时刻知识是能够救命的。

疫情发生之后,我想全国人民都能记得的一个名字便是:钟南山。这是一个八十多岁仍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救国救民的“英雄”。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都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但我们又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我们不懂得专业知识,我们不知道如何研发疫苗,也不知道如何剥离病毒,于是我们只能安慰自己说:躺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从前,我们都说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但不到关键时刻我们体会不到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李兰娟院士说:这次疫情结束之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为祖国发展培养自己,成为国之栋梁。我想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忠告,更是对我们老师的提醒,因为我们的孩子要想学得专业知识,首先要求老师教授的知识足够专业,而不是混淆不清,甚至颠倒黑白,我们教师只有无时无刻在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个正直、善良、敢想、敢为之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当这14亿人中的人才越多,“灾难”来临时我们才会拿出更坚固的、更有利的“盾牌”抵御所有困难。

第二,要锻炼自己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的意志。

在这次疫情当中,确诊人数上万,死亡人数上千。面对病毒,许多人是束手无策,甚至默默等死的状态,然而却仍有一部分患者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相信自己绝对能够克服困难。

调查显示,面对这次病毒,自身免疫力强大和拥有坚定的信念是战胜病毒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新闻镜头下曾看到那些因害怕死亡紧紧抓住医生的手不肯松开的病人,也曾看到过染上病毒却依旧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开心,要相信自己能迈过去这个坎,甚至和同病房的人共同战胜病魔的人。我想这些镜头是在警示我们,作为教师,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每一次遇到困难时告诉他们:相信自己,你可以的,你不是这么容易被打倒的人。也要告诉他们:面对困难,你要沉着冷静,从容不迫,不要在困难到达前先把自己吓倒。我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话语,在一次次的积累中,将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一生的财富。

第三,要有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疫情发生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都在尽己所能奉献爱心,马云先生捐了10个亿,歌手韩红也捐了几千万,然而最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年过花甲、省吃俭用一辈子也要捐款的老人和不远千里默默奔赴医疗建筑工地用自己粗壮的双手为国家添砖加瓦的普通工人。他们不仅让我感动,更让我敬佩,他们是真正的、大写的中国人!

    一个国家的进步是由每一个平凡人小小的进步构成的,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由每一个平凡人小小的奋斗积累的,我们要告诉孩子、教会孩子书写好人生的一撇一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我们的国家终将因为我们而越来越强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21: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