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为乡音代言:精读片段,品味语言 过渡/师:“寒门出将相,草莽出豪杰,蒲柳人家出英才。”普通贫苦农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多情重义、扶危救困、嫉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我们为人物和情节叫好时,别忘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玩味。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书都有评点。他曾说: “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金圣叹 既是“最恨之事”,我们自当杜绝。读文章务必品语言。 1.阅读课文助读系统“阅读提示”第二段,勾画本文三个语言特色。 2.大量使用口语。 方言举例: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腻歪、一脑门子官司。(见注释) 师: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人情,也使得人们在语言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北方人的语言习惯中最大的特点便是使用儿化音。最为突出的就是北京、天津、开封。 把文中含有儿化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儿化音举例: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儿)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儿),鼻梁子裂了皮(儿),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课堂激趣、课外练习: 进了门儿 ,倒杯水儿,喝了两口我运运气儿。 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了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 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 小快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3.大量使用俗语。 人配衣裳马配鞍 野马摘了笼头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头发长,见识短 鼓着肚子充胖 (明确:“衣裳”“筵席”的读音。重视积累。) 4.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 作者借鉴了评书,他笔下的何大学问也爱听书,评书是怎样的呢? 请欣赏【巩汉林《老酒馆》说书片段】 师:这段评书罗列了好多种北方美食美酒啊,听得嘴馋了吧。视频中九一八事变后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酒馆客人们也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与向往中。评书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吸引客人、推动情绪的呢?说说你的发现。 (明确:最突出的两个语言形式——念诵大段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对偶句式如: 长短句,四六体(三言) 满脸开花,口鼻出血(四言) 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八言) 过五关,斩六将 投宿住店,歇脚打尖 三间泥棚茅舍,八亩河滩洼地 排比句式如: 第一节第8-10段、第12段,第二节5-6段。 (教法提示:朗读,勾画,可以试着说演。掌握对偶和排比句式的特点以及好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化、性格心理各个方面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极为鲜明,带给读者强烈的美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景。 二、为乡土寄情:畅享田园,传承创新。 片段一: 长河落日圆。何满子跟周檎,在郑整儿和荷妞那里吃过晚饭,才踏着夕阳西下的霞光,沿运河边纤夫踏出的小路回村去。 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 1.这个片段摘自哪部小说? 2.这幅风景画你喜欢吗?为什么? 3.如果你是何满子,愿意被父母接进城里吗? (明确:《蒲柳人家》写景片段展现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怎能不喜欢?“何满子也知道,爸爸将要强迫他离开爷爷和奶奶,离开望日莲姑姑,离开干爹郑整儿和干娘荷妞,离开柳罐斗、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以及牵牛儿,离开这个可爱的小村和他整天野跑的河滩,像抓住野鸟一般把他关进笼子去。”) 片段二: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1.这个片段摘自哪部小说? 2.这幅风景画你喜欢吗?为什么? 3.对比田园乡村和繁华都市,你更喜欢哪一种? (明确:《边城》描绘的湘西风情,景色优美,生活恬淡,令人陶醉。) 师:同学们大多生在长在城市,乡土文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或空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去深度体验一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在消失,那份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已经变质,乡土文学失去了传统的味道,正日渐衰微。我们又到哪里去寻觅呢?文明是一条河,总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或者说化旧为新,化新为旧。且行且珍惜,愿我们还可以享受田园生活,还可以阅读并创作更多乡土文学作品。 文化是开给精神的一剂良药。给同学们开一个书单吧: 刘绍棠《蒲柳人家》、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孙犁《荷花淀》《芦花荡》 板书设计: 乡亲——人物 乡音——语言 乡土——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