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有人说,“考完语文后哭了,真是作为中国人,越来越有难度。”于是有人搬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可是,到了数学考试后,网上立马开始盛行这样的传言,“考完语文哭了,原来哭早了,因为最后那朵云很好看,不得不明年接着看。”于是有人开始解释,作为选拔性考试,今年的考试高分者会依然,只是拉开了层次,增加了区分度。更有人直言,再也不要迷信押题卷……
于是,我就在想,作为国考性质的高考,出题人绝对针对课标看了又看,出题时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与solo分类的结合,研了又研,删繁就简,既要突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还要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核心素养培养性。应该是一种高认知度的评价和诊断,是一种方向和理念。
所以,尽管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不能倾向于高考这一条路。但作为中国相对来说最公正、公平的手段,所有的学校谁又能不马首是瞻?!
鉴于此,各种的统考,特别是期末考试,无形中也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也在出题方面与高考导向有所关联。
也就是说,现在的出题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倾向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试题的情境化,注重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应用能力的考查。
因此,正如高考试卷分析,押题的几率小啦,靠突击刷题提高成绩似乎效果不佳。应考需要平时的积累,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使学习内容自然结构化和关联化,重视学科综合思维的考察。但是在难度上会有层次化,突出基础的份额,合理增加创新拓展应用实践试题,提升试题的层次化。
由此,复习当中,我们就不得不变化,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注意一下:
首先,我们不必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课本当作案例,结合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简单化,更有针对性的选用和变化,换一换案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
第二,要注重双基夯实的基础上,注意复习专题化,如结合某一概念或原理做多样化的练习,促进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多元化,多角度的升华。
第三,要注意学生作答方法的梳理,采用典型例题分析,反馈归纳,再实践练习,最后反思总结的方法,触类旁通,一发而动全身,进行一类题处理办法的综合和细化。
第四,要注意复习课堂的情境化,我提出新授课式的复习课,通过变式新颖案例的应用,如时事地理材料等的穿插,即是与时俱进对生活社会的关注,也容易激发学生有兴趣地参与课堂互动对话。而内容着重的是学科对应学段培养目标核心概念和核心原理的考察,重视综合思维和方法,多以自主展示的方式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结合学生展示情况适时点拨,并有针对性地拓展和强化。
第五,要注意结合历年考试试卷特点,适当地组卷进行模拟考试,并有针对性地讲评,让学生有应该有的体验,体悟紧张氛围中的不同做题方法和心态的历练,从而让学生更从容地遇见不一样的新鲜,多一些水到渠成的成就感。
第六,复习时一定要有学生相互答疑和相互质疑时间,一张一弛,注意游戏等激励性手段,引领学生体悟到努力就会更好的时不我待感,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复习,更是对平时一脉相承的贯穿,是螺旋提升的一个片段,是自然而然地回复和积淀,更是一种能力的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