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初中语文期末备考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1:0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12月27日,参加区内一所新建学校的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团队精干而敬业,在围绕“协同青年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主题指导下,老师们畅谈了关于期末复习备考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最好也让我和老师们作一交流。我以一个“老教师”的姿态和大家进行了交流。让我感动的是,一个特别用心又很勤奋的年轻伙伴对我的碎碎念进行了整理并分享给我——感谢薛真老师的辛勤付出!今天趁着阳光正好,借助她的辛苦成果做了一些删改,在此充当2019年最后一天的课堂思考,以飨朋友,请多多指正!

第一板块:字词积累

就2018年及其以前我参加中招质量分析会中得知,关于字词这一块儿,大家费的工夫很大,但得分率极低,而且今后命题专家反馈的以及高考改革都在进行的是,字词分值占的比例不大,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的面儿很广。给我们的指示就是字词的复习有更科学的方法,如果想抓住,单独而重点去学习字音和字形这种方法是低效的,应该是捎带着进行。

原来的我们常规的做法就是抄生字词和课下注释的生字词,我们常用是331的方法,抄三遍拼音、三遍字形、写一遍意思,不断地重复是有必要的,但学生花费的精力很多,而且收益不大。我的建议就是,以前在新授课的时候分几种课型:字词积累课,文本解读课,技法赏析课。一个单元可以进行一次字词积累课,而后进行单元检测,对于易混难记的词语才重点去讲解提醒学生识记。就好比我们抓一把沙子,抓的越紧漏掉的越多。我们应该用的方法应该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比如虐待的虐,下边的口儿往哪边开?一句话就可以记住,就是不要自虐就是口不要对内,而应该对外,就这一句话学生印象就很深刻。

所以,我们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给学生一种解决的办法。通过对比、提炼、整理才能得来,是需要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归纳总结到一起,比如薄字、解字,一个单元,两个单元上一节字词积累课或者是复习的时候三个单元整合来上都是可以的。进行一次字词积累课就行,但前提是平时不要让学生花太多的精力来做这一件事,如果已经抄写过十天半月了,最后来一次字词积累课,就不太合时宜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1:09: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

关于记叙文阅读,仅仅是人物篇,就已经总结了这么多的内容,所以复习的时候需要再提炼。复习的作用在于建构,在于把学生以前的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复习不能把原来零零碎碎的东西、章章节节的东西再进行重复,像烫剩饭似的回顾和重温,而要真正架构起体系来。如果不能系统化,那就应付不了考试。

比较好的做法是,我们要把一本书的现代文分类。比如七年级上册分为写人记事和写景记事两大类,然后看课后联系目标和单元目标到底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八年级是写人叙事类和说明文,抓住这两类文章就可以深入复习。注意记叙文体必不可少的就是概括能力的一个检测。记叙性文体概括,主要情节概括,整个事件的发展经历是必考题型。它的难点到底在哪里?比如虚构性的小说,虚构性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我们平时怎么教的?不同阶段的老师有不同的认识。

刚才我让刚上岗的崔老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薛真,有丰富经验的教研组长程老师都来说自己的做法,我们会发现大家一步一步在聚焦,聚焦中心事件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复习的有效性在于具体化,这是经验。因为我们发现记叙文六要素很多时候我们是不使用的,因为不容易找出来,即便找出来和标准答案也不太容易对应。有过几年经验的老师会觉得是人物+事件,教龄更长的老师会觉得应该找中心事件,但概括的还不够全面。所谓的概括应该是概括与主旨相关的冲突点和矛盾点,这是所有记叙性文体的一个关注核心。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事件到底是什么?有一些事可能是铺垫型的,有一些可能不能称之为中心事件,但事件的高潮部分在哪件事,事件记叙中产生冲突和矛盾的点上才是最容易表现这个主题的,这才是学生应该感觉出来的。比如父亲被误解的亲子关系当中,父亲被误解的连读者都看不下去的那个情节就是主旨。所以我建议对现代文的阅读不但要分文体,而且要分题型、分考察点。这样去梳理才能够在考试的复习当中真正有作用和价值。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讨论“语文教师是如何从教师变为教考师的”?吴非老师说的意思是,语文教师成为教考师的原因有很多,最后他总结的结论是社会评价的偏颇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让我们成为教考师的人。给我们的感觉是后者值得我们反思,对老师来说,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考师”是有必要的,首先要让自己真正了解考试,对于学科必备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分类然后建构起框架,每一个要素的具体化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一定是老师先入题海,然后再带着学生进行高效的复习,老师必须研究考题。这里有一个难度尺寸,如果我们从七年级开始就直接研究中考试题,可能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最好能深入教材、研究教材,再借鉴近年的期末考试卷,确定复习内容。

对于考试版块,教七年级的老师要非常熟悉,因为学生还处于中小衔接的阶段,教师需要做到在学生上考场之前让学生心里有数:考卷有哪些题型组成,每一个题型里头大概有几篇文章。比如现代文阅读,七年级一定有两篇记叙文组成,然后每篇记叙文后面大概有几个题,四到五个题里边每个题型大概是什么样子的,阅读的考查题型从认知层级来说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层级。这几个题型里头,依据文体,七年级主要是写景抒情和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教师需要做的是不但自己要心里有数,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依据能力考察点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要树立一个观念:考题类型是有限的。有的看似是新题型,其实推敲一下它就是某一个知识点的变形改编,它考查学生的基础核心没有变。比如,补充心理活动的这种题型,揣摩人物当时什么心理?无非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情节的理解。所以教给学生的是如何把握情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是需要老师精心备课的,高效复习备课上一定要下功夫。

我并不赞成复习的时候去抢课,《人民日报》公众号上发表的体育老师被抢课的问题,我们都觉得是事实,有时我们可能上了五节课还不如一节课的效果,效果在于精心备课,在于备课的质量。不要轻易地占学生的课,不要去抢课,让自己做一些体力劳动是没有价值的,多做一些脑力劳动,比徒劳无功地抢占时间有意义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1:09:2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板块: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知识点非常多,我们树立分类和建构的思维后,会发现围绕“文言”“文学”和“文化”展开将会涵盖所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要求。

关于文言,我们以“词”为例。它的考察点无非是虚词和实词,实词要让学生去背,基本都在书本上,我们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但是虚词是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整理的——即便过程代劳也要引导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树立前后勾连的思维:虚词的不同用法用不同的例句来承载,初中教材中的虚词量是非常有限的。由词到句再到篇,从知识的的角度、命题的角度、篇章内涵的探究一一谈及。

文言文阅读中招考试的设题形式无非是课内文段阅读、课外文段阅读或者是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种最难?我们老师都知道是课内阅读最难,因为命题者针对课内文段命题时深处和方向就会刁钻一点。看似问的非常普通,但是题干里边隐含着大量的信息,所以我们要把课内文本挖到哪种程度这很重要——浅则无用、深则无益,太深肯定牵强,关于课内的梳理,你梳理到什么层次,学生才会觉得清晰而不乱需要思考。

在复习要点分类的时候,不能简单处理,让学生自己随便看看了事。教师需要做的是通过专业判断把杂乱的碎片化思维整理,再从整理的维度中筛选哪些符合课标要求、最有价值,这才是老师应该具体做的。

语文老师的专业价值在哪里?就是自己的专业判断,就是建立在对学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命题的方式、命题的方向都在变,刘惠臻老师说现在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每次都有新题,都有你猜不到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评价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是一样的,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还是那几项,就看老师研究到哪个层次,带着学生训练的哪个层次,仅此而已。

所以,老师的研究是前提,只有深入研究了,应对考试才能胸有成竹。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加班加点熬夜备课的时候,如果平时觉得有什么落下的东西,考试之前语文绝对是能够让我们弥补很多不足,马上提升一个层次,这是一定的。所以把劲儿使在关键的地方,这也是提升我们以后教学能力的时候,去好好研究考题,领着学生有思考有层级有计划地复习一定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1:09:3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板块:名著阅读

关于名著阅读,我们不能揪住情节不放,平时要让学生读,想办法督促“真读”是必要的,因为小孩子都会有懒惰情绪,与影视、漫画、消遣性的小说相比,推荐阅读的书目相对缺乏吸引力是很正常。关于七年级的名著阅读《西游记》《朝花夕拾》,让学生上课之前讲一讲故事情节还是有必要的,但此类方法谈不上高效。到了复习备考的时候,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讲情节的方法更是耗时乏功的,既浪费了时间,也不一定有效。

在平时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们建议按照吴欣歆老师的整本书阅读培训(2017年在66中举行的)讲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通读指导”、“重点突破”“回读教程”“统整输出”来进行,这是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景展示”。

怎样推动学生真正的读?即便没有按照四个篇章来上课,但是重点突破和统整输出一定要做一做。比如《西游记》里对孙悟空这个主要的形象,可以提一个问题:从情节里边梳理一下孙悟空被师傅赶走了几次?怎么评价师傅的做法?从中可以看出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带着探究的意识就会翻书去找,会把很多情节结合起来梳理一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还有从猪八戒的形象看人性?为什么说成年人很喜欢猪八戒而不喜欢孙悟空?这些都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他就对人物形象有了一些理解。关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情节一定是基础了,这样做的话,整本书的阅读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单纯指向只是维度的“蜘蛛精住的洞叫什么名字”“孙悟空打下几个人参果”……这些指向记忆的问题价值不大。

在《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一书中提到的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苏东坡纪念馆、为水浒人物立传、给林冲设计名片、给小羊圈胡同的居民建朋友圈、绘制《海鸥乔纳森》的人物图谱等,“有效的前提是有趣”,有意思的前提下对学生是一种高层级的思维训练,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一种阅读推进的方式。

关于考前复习如何进行,如果以前没有让学生读,考试就剩这一点时间了该怎么做?作为临时抱佛脚的举动,我觉得可以收集更多的题型,特别是中招题型里面北京,上海,还有江苏、浙江的统考题型,让学生通过题型来熟悉名著内容。题型搜集过来了,要思考如何讲解。站在“类型”的定位来讲一道题,熟悉一个题型,收获一类思考。

结合学情保证课堂效率。有一次我听了一次重点中学的古诗词的新授课,老师就一首诗,一节课让学生见了十个中考题型,他在讲课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对一个句子进行不同点的解读,它里边不但分析理解还有赏析,我觉得值得赞叹。大家想想,这个老师做了多少工作,他在课下精心准备了多久,翻看了多少资料,这种教学就是高效的。

我们能不能给学生定位到90分思维,讲过这一课就能确定只要学生碰到有关这首诗的内容一定能够得分。全班得分率不低于90%?用这种思维去试试,对备课的要求就高了。当你对一句话有五种不同的理解角度的时候,试想学生对一句话理解的深度会怎样?不管它怎么变都没有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埋怨我们的学生,说我们的生源不好,我们有时候给他的定位太低,定位决定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1:09: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板块:写作

好作文不是一下子写出来,而是反复不断地改出来的,只有不断地修改升格才能有所提升。当然,这是站在学生角度去看的,站在老师角度并不是这样。老师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作文升格,答案一定不是多写能解决的。

关于作文的反馈,首先是在审阅学生的作文后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按照层次进行分类,根据情况的不同,类型不同,每个班至少分四五个层次。分完类之后找出共同点,概括出每一类作文的共同点。建议概括共同点时侧重描述作品的优点,从正面去概括,最好的一类概括出来四五个元素,这四五项就是评分准则。

按照一些文献论著阐述的作文评分规则,我比较赞同的是美国教育专家朱迪思•阿特和杰伊•麦克塔尔所提出的“写作六要素”:思想性、条理性、写作风格、用词、语句流畅性、常规格式,在这六要素上去深度挖掘寻找例文。比如中招考试评分细则说的立意深刻。我们挑出来的此类文章,他文中的思想性是怎么表达的这些需要给他概括出来,越具体越好。

再比如说语言流畅,你要找到具体的句子或者段落,哪些地方显示出他的语言很流畅,词句用的好了,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讲明白。

还有条理性强,开头如何做到精彩的?中间环节又是怎样安排的?文章如何布局更有了吸引力?优点都找出来了,总结出来的几条标准就是好作文的标准。再找到两到三篇范文给学生公布,有每一条的评分标准的指导,又有优秀范文的指导,这就让学生心里十分清楚哪些作文是所谓的好作文。

除此之外,与此习作主题相关的中考满分作文作指导会更好,一定会给学生一个标杆。说那些条条框框的标准是不具体的,能针对例文来讲解才有用才有效,这比每一篇给个评语更有价值。给作品分类赋分,让学生知道他在哪一块儿有缺陷,他离好的还有多远的距离?这对于学生作文的指导更有帮助。

如果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能这样训练,能用评分规则加优秀例文的形式去训练作文,学生作文理论上来说会非常见效的,建议试一下。例文如果能找到高考满分作文中考满分作文作例文,这当然最好的,如果找不出来的话,找班上学生的优秀作文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只找一篇,范例的数目也有讲究,因为少于三篇的典例会让学习者陷入模仿,思维禁锢而走入死胡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1:10:07 | 只看该作者
出自  澄心澄翊的bl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