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打造绿色和谐校园 —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1:5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春晖小学明确把生态文明教育列为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之一,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养正慧通”品牌。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活动育人、环境熏陶、课程评价、家校携手等方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求,具有春晖印记的绿色教育之路。本着“尊重生命,关注生活;感恩自然,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致力于形成“美丽校园”——“绿色管理”——“环保课堂”——“生态家庭”的教育链条,充分发挥环保育人效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008年,被评为郑州市绿色学校,2014年,获得河南省绿色学校殊荣。2016年,获得国际生态绿旗学校殊荣。2019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记者站荣誉称号。

开展丰富活动  渗透环保理念

学校自行开发的《环保体验行》校本课程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资源一等奖等多项大奖,独立编排的音乐剧《渴望蓝天》作为特邀节目参加首届河南省环保人物颁奖典礼。学校的环保理念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被环保部中国环境文化教育专家委员会和《环境教育》杂志社授予2016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多次带领学生开展垃圾分类,走进污水处理厂,参观垃圾发电厂,走进生态环境局,参观垃圾分拣中心。连续三年以“环保”为主题开展庆“六一”活动,学生合唱《装扮蓝色的地球》、群舞《我给垃圾找个家》、《小猫钓鱼》,朗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等一系列自主编排的以环保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走进各种大型演出的节目单,白春荣校长经过省市环保部门推荐,2019年9月,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优秀教师。生态德育已经成为学校新的品牌特色。

实施绿色管理  滋养健康身心

春晖小学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管理和主题活动齐头并进。在学校生态委员会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撰写了《二七区春晖小学校园垃圾问题调查评审报告》。学校各处室成立了以白春荣为组长的校园垃圾暨校容校貌整治工作小组,出台了《春晖小学垃圾分类处理行动计划》,在此期间,学校陆续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主题班会、“给垃圾安个家”作文比赛、环保主题歌曲大家唱、“垃圾的未来”主题绘画评比、“变废为宝”科学小制作等主题活动,评出了“垃圾分类示范班”、“环保小卫士”。通过让每个孩子动脑动手,全程参与,把决策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出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创建工作宗旨。

构建环保课堂  树立节约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也被运用到生态文明教育中来。在1-6年级都设立了环境专题教育课程,学期初制定环境教学计划,学期末做好课程评价,确保环境教育落到实处。此外,学校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程研讨、“环境教育”知识培训,定期举行“环境教育”课程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使学生感受到环保问题的严重与紧迫性,学校还开发了《环保体验行》校本课程,从认知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结合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水、空气、食物、垃圾等,了解雾霾、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对人类不利的影响,引导学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形成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自觉树立科学、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倡导绿色家庭  共筑和谐社区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对全社会环保风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春晖小学坚持践行“小手拉大手”的环保精神,通过家庭与学校结合、社区与学校结合,倡导全社会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学校积极与办事处、辖区以及市政、环保机构沟通合作,开展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普及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对创建工作进行报道,让更多人的了解和支持创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教育人,我们的担子更重些。实践环保理念,推动低碳生活,演绎绿色文化,传播生态文明,让爱护环境,崇尚节约,珍惜资源,关注生态成为春晖人的一种素养、一种习惯、一种品行。”作为全国环境教育优秀教师,春晖小学校长白春荣对未来充满信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6: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