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识字2《树》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2: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识字2《树》教学设计
识字2《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树”,感受树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文本中“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①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虚实。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林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
  二、补充资料
  林德散文的都市思维(章妮)
  林德充分正视都市,而且还刻意倡导和创作了为都市谱写身世的“都市散文”。他认为“整部人类文明史无疑将发展中的箭头指向都市化的路径……现代都市终究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现实”。都市的一切表征——铁轨、大厦表面的铜面减光玻璃、升降机、熔焊面罩等都可以入文。生活在都市的诗人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咽喉”,“以人的自觉与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关切未来”(《都市中的诗人》)。诗人的“自觉”不仅使他意识到“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说话”(《靓容》),还使他清醒地看到都市中繁荣靓容里的难以解决的“文明苦果”——罪恶、噪音和污染等。在书写都市各种表征的同时,他显示了对它们的理解。因为他把都市与田园、乡村、城镇同看做“人类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现象”,认为“在农业步入工商业化纪元之后,那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温度和色泽上与沙漠有所区别,这种残酷的重复和单调本质又何异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窝巢”(《都市中的诗人》)。它们是都市的必然之物。都市与文明勾连在一起时,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传统意义上的都市,它隐喻的是文明状况和文明进程。故而,他“心灵精神家园”层面上的乡愁并没有指向温煦的田园和乡村,而是直指都市文明。在虚构和想象中书写都市符征——洗衣机、果汁机、冷气机、电视机等,他全力展示的是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和各种类象包围起来,人的主体性不得不退让给物的世界。“拥有电话机的房间是阳性的,而没有电话机的房间自然是阴性的;拥有主机的房间是主人,拥有分机的房间则是奴仆”,都市文明的符征以其硬度和质感划分了人类文化的结构,规定了人的位置,以其“冷漠性表征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冷漠性”。他的都市思维不仅关照显在的符征,更多地是对深层都市文明内涵的发掘。《宠物K》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我”饲养的一只宠物——乌龟K在水中忍饥养自己的宠物——两只孑孓。“在这种连弄臣都不再可靠的世纪,人类饥渴的性灵益加需要宠物来弥补情绪上的失落”,人饲养宠物,无名的宠物也有自己的宠物。人就是宠物,宠物就是人。K的被拘束、无名性以及性灵的失落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况。从日常生活经验到都市现象,再到对都市文明内涵与机制的探讨,林德在散文中实践着他自己的提倡:“要表现人类在‘广义都市’下的生活情感,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他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林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林德在《传统之轴与前卫之轮——半世纪的台湾散文面目》里指出:“小说的虚构、诗的跳跃、戏剧的张力无不可以渗入散文创作思维,使得散文的文类框限和‘刻板印象’得以解除魔咒。”
  三、导入新课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橡树与木棉,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在它的寓言中,凤凰非此树不栖息,它就是梧桐,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那么,作家林德笔下的那些树,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四、展示课件
  让学生辨别不同的树的图片(捕捉课文细节),
  设疑: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树?
  五、品读全文,理解课文
  1、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
  提示: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桑、松
  重点:菩提树、圣诞树、棕榈
  2、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提示: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
  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一生
  关联佛教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静穆安详,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作者态度)
  补充: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2:33:14 | 只看该作者

  3、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在文中,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
  提示:基督教救赎
  补充:圣诞节只是基督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西元1世纪。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4、棕榈在作者笔下体现了什么品质?
  提示:倔强忍耐
  5、棕榈树和回民之间有哪些共通性?
  提示: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回民吻合
  6、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圣诞树: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的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依附于殖民主义。
  棕榈树: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生存顽强坚韧引起了作者的感佩同情。
  桑属于民间朴实清严。
  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化身。
  六、合作探究
  同样是面对苦难,同样是去抗争,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交换看法,最后推选出一个代表谈谈你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做一个深度的思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阐释的不同的文化,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预设答案: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现……东方宗教“觉者”是安详的;伊斯兰是倔强、故我的……
  点析:学生很容易分别找出菩提和棕榈的各自个性,引导学生把两者对比分析是提高学生整合分析能力的关键。要让他们尝试从课文字里行间把握情感。
  七、小结
  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菩提的坚忍,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此生,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
  八、作业
  请尝试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杨树……)中任选一样或者两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精神意义,以“我愿化作——树”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