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先看两所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场景:
学校一:
大课间的音乐声响起。
各班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每个人手里抱着一个足球在教室外排队,有序地下楼走向操场。大约经过4-5分钟的时间,操场上站满了学生。由于操场空地的限制,还有一部分学生只好站在了教室门口的空地上。伴随着大课间的音乐声,首先是学生抱着足球,在操场上跑步,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循环跑了几圈。接着,学生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盘带球”的足球动作。我们看见,有的学生能够比较好地完成“盘带球”动作,有的学生技术不熟练导致足球到处跑,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球,只是站在原地“摆摆样子”做踢球动作。大约第三节课上课还有5分钟时间,大课间活动结束,各班级排好队由老师带回了教室。
学校二:
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上午第二节课后,下课的铃声响起来。
在各班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我们发现,由于操场的场地有限,一部分学生来到了操场上,一部分学生在教室外的空地上。我们看见,不同班级的学生,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不一样,有的班级踢毽子,有的班级跑步,有的班级30米接力跑,有的班级锻炼腰部力量,有的班级锻炼腿部力量,有的班级练习弹跳……各班都采取了不同的运动项目。我们发现,无论哪一个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都很开心,很活跃,也都大汗淋漓。
这是我们看见的两所不同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场景。
上述两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显然有一定的差别。第一所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所有学生都是统一的活动方式——足球运动,因此我们看起来好看、帅气。这种整齐划一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体现学校的特色。尤其是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和做着统一的动作,整个校园显得格外壮观和有气势。第二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各个班级的活动项目不一致,各种活动形式都有,而且各个班级都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总体上看起来显得比较杂乱无章和无序状态。这就是两所学校大课间活动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近年来,我们发现第一种形式的学校大课间活动越来越多了。大课间活动的特色化成了学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空竹特色运动、排球特色运动、足球特色运动、跳绳特色运动、啦啦操特色运动、跑步特色运动……全校所有的学生,大课间活动都只能参与同一项特色运动项目。还有的学校或县区开展了所谓的“XX”特色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和评比活动,声势浩大。有老师反映说,为了迎接特色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和评比,除了大课间要练习特色运动项目外,连正常的体育课也要练习,甚至课外还要加班加点地练习特色运动项目,让体育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苦不堪言。
那么,这种特色化形式的大课间活动,是我们学生需要的大课间活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大课间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要求每一所中小学校每天开展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工程,即每天的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30分钟。显然,大课间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保证学生每天有体育锻炼的时间,能够让学生积极参加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言而喻,增加锻炼时间,增强身体素质,是大课间活动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大课间活动,都不能背离这样的活动目标,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好看”而缩短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和降低大课间活动的运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色化的大课间活动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
1.为追求美感和整齐划一,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进行大课间活动,尤其是冬天孩子们穿校服往往是美丽而“冻”人,身体往往要承受寒冷天气的“侵扰”。
2.由于场地狭小,有些项目如足球活动又需要较大的场地,因此大课间只是部分孩子能够走出教室,而另一部分孩子就只能呆在教室里活动或走廊上来回游荡,因此大课间活动只能是部分学生的活动。当然,也有学校安排上午是1、2、3年级学生大课间活动,下午是4、5、6年级学生大课间活动。显然,学生的运动时间大大缩水了。
3.部分学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种运动项目如排球、足球、空竹、啦啦操等,要求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时进行反复练习,这样也就会造成运动量不足的问题。
4.一所学校要求所有的孩子只能有一个“爱好”,大课间只能有一种活动方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学生是个性化的,不可能都喜欢一种运动方式。
5.大课间集合和散场时间较长,很难保证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大大缩水。
6.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够,经常性出现没时间上厕所和第三节上课迟到的现象。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不同班级的学生,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不一样,有的班级踢毽子,有的班级跑步,有的班级30米接力跑,有的班级锻炼腰部力量,有的班级锻炼腿部力量,有的班级练习弹跳……各班都采取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大课间活动“看起来显得比较杂乱无章和无序状态”。我们认为,这样的大课间活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大课间活动,其主要体现在:
1.大课间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兼顾了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孩子体质的发展需要;
2.大课间活动的运动量相对比较大;
3.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有保障,因为每个班活动项目不一致,下楼就可以独立开展活动了,当然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练习运动项目;
4.便于全员参与,学校里的任何空地都可以成为大课间活动的场地。
5.每个班根据学生的运动量情况,可灵活掌握运动时间,同时也方便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我们认为,大课间活动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一是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原则,要充分利用30分钟大课间的有效时间,使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第一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的原则,尤其是一些空间狭小、场地有限的学校,要尽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甚至教室内、会议室或者报告厅等,不能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打打闹闹或者写作业等,而是让孩子们都动起来。
三是全员参与、兼顾需要的原则,除了生病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外,大课间应该所有的孩子都要参与,每个年龄段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要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而不是某一部分孩子动起来。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希望,大课间活动,少一点“花哨”的形式主义,多一些实实在在地活动;少一点表演性的活动形式,多一些实用性的运动项目。我们要时刻牢记:大课间活动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