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任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许多专家学者都将责任心作为组成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维度加以研究,认为这一品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培养幼儿责任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儿童逐步走向社会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品格教育思潮开始把责任心和尊重作为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学界的品格教育专家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其他.些品质,如诚实、公平、公正、宽容、乐于助人、同情心、合作、谨慎、自律等,都是从尊重和责任心这一核心价值引申出来的,所有这些品质,实际上都是尊重和责任心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在现实中许多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责任心,对如何培养的问题也较为模糊,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家长进行观念的修正和行为的引导。
(一)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责任心
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感:“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责任心啊?”其实,根据研究发现,3岁半以上的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道德规则,即使成人允许其违反这些规则但幼儿也会坚持自身的价值判断;部分4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建立起了模糊的责任自我判断标准,不再以“权威”作为唯一判断标准,甚至6 岁左右的幼儿已经能对有目的的责任心和公平正义的责任心加以区别判断,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着年龄段增长而提高,在责任心发展的很多方面,4~5岁是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指导家长认识到幼儿存在责任心,并且在幼儿期对责任心进行培养促进至关重要。
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逐步从“自我”转向“他人”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发展早期,幼儿“指向自身”的责任心常常会比“指向他人”的责任心发展得更好或更明显,不少家长会简单认为“自己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自己做,根本谈不上责任心”,或者当幼儿在“指向他人”的责任心方面表现欠佳时就责骂幼儿“自私,没有责任心”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群、班级QQ空间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责任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告知家长应如何正确认识幼儿的责任心表现。教师可以将幼儿责任心行为表现作为资料提供给家长。
(二)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的责任心发展
责任心是幼儿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但责任心的促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主客观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责任心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幼儿园教育,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在家长认识了幼儿责任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三)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责任心培养活动
教师可以将幼儿园即将开展的各项责任心及相关渗透活动及时告知家长,并通过班级QQ群、家园联系栏等途径宣传这些培养活动对幼儿的积极意义,以获取家长的支持,并明确提出家长应如何做到配合,将培养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去。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中,可以让家长知道幼儿园有哪些事情是让幼儿自己做的(比如自己穿衣服鞋袜,自己洗手洗脸刷牙,自己收拾物品,自己独立进餐等),哪些事情是需要教师协助的(比如小班的幼儿需要教师帮助系鞋带等)。家长应保持与教师的一致性 ,不要替幼儿包办全部的事情,应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如幼儿园每天都在进行的“小值日生”活动,教师应明确告知家长“小值日生"对幼儿的价值以及具体的任务要求,引导家长监督鼓励幼儿按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