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9-9-10 10:17:3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组:
1.我们班的小明同学是一个很骄傲的人。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白云湖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我为你骄傲!(自豪)
第二组:
1.这段话的意思,我终于搞懂了。
(指语言文字等的意义、含义)
2.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指趣味)
3.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指意见,愿望)
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步骤,即理解词义和对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归纳与指导点拨。
二、日积月累。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课件播放有蝉的叫声的音频,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板书诗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
(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 (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 ”,这里代指蝉。“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珠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指一声接一声的蝉鸣。“疏桐”代指树林。“藉”是凭借的意思。
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
(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形态、习性、声音。古诗大意: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2)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学生自读课文并准备发言)教师提示:“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提示: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教师提示: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说明诗人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5)比较一下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教师介绍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发言讨论。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学生齐背古诗《蝉》。
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古诗的魅力,得到情感的陶冶。拓展积累有关写蝉的古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一步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
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课堂结束后,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如何把“自学、探究、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从语文园地内容看,有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这三部分内容。我把“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放在第1课时讲,剩下的放在第2课时上讲。对于这两节课,如何连接、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两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从这两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在“日积月累”环节,我按照五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的读,从“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会诗情、享诗境”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备课,还是备课;钻研,还是钻研。学习,永无止境,只有这样,才能展现活力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