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2.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跳高地表现几的范围内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同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大气对当在它里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如
覆杯实验:
(!)先让硬纸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了硬纸片并倒置过来,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现象是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杯内的空气,盖上硬纸片,把杯子倒置过来,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有水不会洒出)。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是因为 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抵得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对大气压的大小获得了深刻印象,但是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呢?这个问题在奥托.格里克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 的11年,早已经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他用课本146页的图8-35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由于条件所限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然后总结所学知识。(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二)        大气压强的变化
1.        讲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2.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146页的8-41并讨论一下得到的信息。(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
3.        引导学生总结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        让学生完成探究51页“开放作业”1.2.3.9.(学生认真完成探究51页“开放作业),(教师讲解并适当变形引起学生多卡位思考)。
2.        让学生完成探究52页4题重点讲解,注重学科结合。
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析讨论本节所学,并要学生学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本节所学内容。
能力提高:
要学生完成探究54页内容,提示指导,最关键的是比较容器内外的气压的关系,并要学生学会总结方法。
作业:
1、        复习知识点,完成探究其它内容;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领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让学生体验到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用具
乒乓球,吸管、小纸船、大饮料瓶(装水、带管)、两张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
问:满载乘客的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空的?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  点出要知道就必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授:
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流体。它们的压强与流体的流动有关吗?
做8-43,8-44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是由哪个因素决定的,能得出什么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做8-45的“迷你实验”,并进行解释,同学互相补充,引发学生兴趣。
问:飞机的机翼形状有什么特点?这个形状对飞机起飞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图示讲解)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上方的凸起空气流动的路程大,流速大,压强小,而下面平直,空气流动的路程小,流速小,压强大,。这样,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当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机翼所受的升力超过飞机的自重时,飞机就起飞了。
看8-46,讨论鸟儿滑翔时和升力与飞机的升力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看8-47,讨论为什么水翼船会在水面飞速前进?找学生代表解释。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到有什么不足?让学生列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复习本节。复习全章,预备单元检测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
        1、        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        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
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1.请同学们观察图9-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9-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习课后作业1题。
练习探究P63 1题,P64 7题。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153页实验探究。
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教师应注意:实验如采用课本实验装置,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杠杆自重将影响实验结果,故应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及: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练习对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的应用。
练习课后作业2、3、
探究P64 4、6题。
4.请同学们对图9-1和图9-4中的杠杆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开放作业  形成能力
1.        家中常用的剪刀、理发用的剪刀、医生用的剪刀、裁缝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钢筋的剪刀,进行分类。
2.        课后练习题
3.        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小结本节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
注意所学主要内容,重难点
五、作业及预习
预习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
        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
教具
        定滑轮2个、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200g2个,50g4个、细绳约2米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一个和尚小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之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谁都不愿多付出,怕吃亏,那么要大家公平,又能有水吃,你能否借助物理方法给与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一.        定滑轮:
1.讲授: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齿轮,根据要使用的情况可有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滑轮作为一种简单机械有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图9-14并总结得出结论?
2.(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之后(学生回答:不省力,只能使力的方向变化)。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比如向上提物体时,力的方向朝上,通过定滑轮就可以向下用力,这一点在一些场景中特别重要。例如升国旗时。
3.练习“伴你探究”2题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注重 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动滑轮
1、        演示课本159的图9-16实验人,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回答:动滑轮的使用能使力的大小变化,能省一半的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        教师要学生再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说出其中的道理。
3、        练习“伴你探究”“动滑轮”1.2.题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考虑。
三.滑轮组:
1、讲授: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使用滑轮组不仅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省力的多少由滑轮的组合形式和绳方法共同决定,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其平衡时动力(F1)与阻力(F2)之间的关系是F1= F2/n其中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股数。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及滑轮组省力情况,关键是确定股数的数值,确定的数值的简单的方法是:设想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有一条线将它们隔开,此时数一数动滑轮一边的相连的绳子的个数n,这就是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个数n 。
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生物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关系是s=nh。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总结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的省力的特点
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分析探究“开放作业”1、2、3、7。四.巩固练习:
1.使用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生物,如图9-1所示,如果不计滑轮磨擦,拉力最大不超过60 N,而动滑轮的重10 N,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被提起的重物最大不能超过_____N学生讨论并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提起生物的方法,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然后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
1、.复习本节
2、完成探究其它部分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                 
功的计算公式。
2.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工;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重点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讨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大家的印象中“工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指出:特别是搬运工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他们能抬起很重的东西、推动很重的货物。因为他们很有力气,当然除了工人,我们的农民也是很有力气的,从而引入农民挑谷子。
引导学生分析
农民伯伯对这担谷子有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而且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的。
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
1、  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分析2:刚才这位同学虽然有施加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讲: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提问: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位移,但是位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F—N,S—m,所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出示例题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
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
出示例题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1.        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        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        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重点       
功率(意义,定义,公式)
难点       
功率的单位,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放桌面上匀速拉动),秒表。
教学方法
预习法,比较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复习提问,学生回答。
复习上节课内容。由功引出做功的快慢。
机械功?做功的条件?
功的计算公式?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速度的公式及单位?
二、进行新课
1.要求学生观看课本图9-26和图9-27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到三楼。分析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自然的引出功率 的概念。
并且说出他们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及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
思考定义速度的方式仿照来定义功率的概念,比较速度公式v=s/t和功率公式P=W/t,从中可以了解物理公式的由来。
记忆理解功率的公式,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2.功率的单位:一生回忆速度单位的由来,思考功率的单位。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及焦/秒(J/S)
简介物理学家瓦特,介绍为了纪念瓦特在物理学上所做的贡献,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国际单位),简称瓦。
介绍符号W,(1W=1J/s)。
号召学生向瓦特学习,树立作出巨大贡献的信心和目标,明确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介绍功率的常用单位:KW,(1KW=1000W)
4.        观察课本166页表,简单了解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学生举例自己知道的一些动物和机器的功率。
5.        练习功率公式的应用:
做课后练习题1、2题。
教师据反馈讲解。
思考做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公式的变形的应用。
全面阅读课本,了解167页信息窗的内容,并思考请提问。
三、结本节,师生共结,形成知识网络。
四、练习完成探究内容。
五、作业及要求:完成探究
预习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 有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
4.会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问题。
重点
机械效率及实验探究测算滑轮组的效率
难点
        正确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主、滑轮4个、钩码50,200、支架、细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自学法、归纳法复习提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物体,
用所学知识求动力F=     。.
二、新课教学
谈到效率,大家并不陌生,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等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
机械使用时也要讲效率,机械效率,它表示机械工作时,输出的有用能量与输入总能量的比值或是动力功被利用的有效程度的物理量。对于同一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否是一定的?机械效率的高低如何测得?机械机械效率有单位吗?如何表示它呢?
1.学生阅读教材(图9-2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G(N)        h(m)        W阻(J)        F(N)        S(m)        W动(J)        η
1.96        0.05        0.098        1.2        0.1        0.12       





比较W动 和W阻发现W动>W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4.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 W有
  5.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 J,有用功是400 J,机械效率就是400 J /500 J =0.8=80%。
练习:一个工人用如图9-1所示的动滑轮
提升2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15N,绳子自由端在4S内拉下了4m,不考虑绳重和磨擦,求:
(1)        有用功和总功率;
(2)        机械效率;
(3)        若用此滑轮提升3200N的贷物,所需拉力为多少?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提高效率,更充分的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提高机械的效的主要新办法是改进结构,使它更合理、更轻巧、在使用中按照技术规程经常保养,定时润滑,使机械 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学习与探究部分题目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本节
2.        提前学习第六节内容
3.完成探究其它部分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斜槽、钢球、木块、小桌、沙、重物1、重物2、橡皮筋、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②演示: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市面上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分析推力和重力的做功情况。
结论:推力做了功,重力没有做功。
2、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1):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引导学生分析钢球撞击木块的过程中的做功情况,(引出能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能
如果一个物体能移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移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动能
再演示(1)分析钢球能做功是因为钢球在运动。引出动能的概念。
1、定义:物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举例:流动的不、风(流动的空气)、运动的汽车、运动的火车、飞行的飞机等都
具有动能。
以汽车和火车为例,设问:运动的汽车和运动的火车都有动能,它们动能是一样大吗?动能的大小 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出新问题)
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2)让同一钢球以不同的速度对木块做功。
现象:速度较大钢球推着木块运动得较远。
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演示(3)让质量不同的钢球和木球,以相同的速度对木块做。
现象:质量较大的钢球推着木块运动得较远。
结论: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归纳小结: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三、势能
演示(4)A、压缩的弹簧能移做功;B、拉长的橡皮筋能移做功;C、被举高的物体能移做功。它们都能移做功,就说明它们都有做的本领,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具有能。这一类的能跟前面的动能的存在形式不一样,我们把这一类的能叫做势能。势能分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
1、弹性势能
①定义:由演示(4)A、B分析得出: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②举例:被压缩的弹簧、被拉长的橡皮筋、被踩弯的跳板等都具有弹性势能
③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
演示(5)观察弹簧和橡皮筋弹性势能的变化。
说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
①定义:演示(4)C分析得出: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举例:空中飞行的飞机、被举高的一切物体。
③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演示(6)让同一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冲击小方桌.
现象: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小桌下陷的越深。
结论:质量相同量被举的越高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演示(7)让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分别从同一高度下落,冲击小方桌。
现象:被举的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小桌下陷得越深。
结论:被举的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
归纳小结: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机械能
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它是运动的所以它具有动能,飞机又被举高所以它具有势能。也就是说说飞机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在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5、功和能
一个物体具有能,就说明它有做功的本领。但是它不一定正在做功。
(三)小结
      (略)
(四)作业
      见学案















复习:机械与人

教学目标
        1.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根据力作出力臂;知道滑轮的实质,及它们的特点;知道做功的必要因素及计算功的公式;知道功率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并知道决定动能、势能的相关因素。
2.        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的问题,确定滑轮组承担物重的段数n,进行有关计算。能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3.        复习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验及从实验中归纳实验规律的能力,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难点       
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教具       
铁架台,杠杆,各类剪刀,滑轮若干,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教学方法
提纲法,自读复习法,实验法,小结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复习内容,要求认真复习对待。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对照知识结构,逐一对照每一节复习
        ①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②杠杆的五要素
    ③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平衡条件:F1L1= F2L2
省力杠杆L1>L2;省力费距离;
如瓶盖起子、手推独轮车
④        费力杠杆L1<L2;省距离费力;
如钓鱼竿、理发剪刀
等臂杠杆L1 = L2;不省力不费力;
如天平

          ①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②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
③滑轮组: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F=1/n G总)
          斜面
三、例题分析:
例1、如图所示的杠杆,画出它们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





分析:画杠杆的力臂是力学中的基本作图之一,它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以下几步:
(1)找出支点所在的位置;(2)画出力的作用线(虚线)


(3)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标出必须的符


解法:




例2、如图,一个轻质直角尺可绕轴O转动,已知OA=OB=0.1m,在OA的中间挂一重为20N的物体,使直角尺平衡,则作用在B端的最小力是多少牛?
分析:要使B端的作用力最小,且杠杆平衡,则L1需最大
例3、某人站在地面上,想用一个滑轮组来提起5000N的物体,而用来穿绕滑轮组的绳子只能承受1200N的拉力,则该人应怎样设计并组装这个滑轮组?
做针对练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②计算公式:W=F  S
③单位:1焦=1牛  米
①表示做功快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③计算公式:P=
④单位:1瓦=1焦/秒
例、A、B两个人,体重之比为5∶6,A爬到六楼所需时间t1与B爬到5楼所需时间t2之比为3∶4,那么A、B两个做功的功率之比是多少?
分析:求比值的问题通常采用公式法进行比较。人爬楼做功是克服自身的重力做功。设功率分别为PA、PB,功分别为WA、WB,每层楼高为h,
则WA= GAhA = GA5h,WB= GB4h ,则由功率
的计算公式P= 得, = = = = × × =
答:A、B两人做功的功率之比为25∶18
知识网络
①   内容: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功都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斜面Gh=FL
②       杠杆W动= W阻
滑轮W动= W阻
①有用功:机械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
②额外功:机械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③总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总= W有用+ W额外

例题及练习

机械能:   动能-影响因素
           势能-   重力势能-与           有关
                    弹性势能-与           有关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做题巩固所学
小结本节所学
作业: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1、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重点
1、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         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 新课教学
  (板书:1.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板书: 3.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论) 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二、 微观粒子)
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1.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2.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3.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4. 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
    ……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 小结
    略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        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        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        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5、        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生:……
    2. 新课教学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板书:一、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 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 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3. 小结:略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2、        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对宇宙的了解
教学难点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录相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探索的历程
   1. 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 问题——科学猜想
    (1)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 哥白尼和日心说。
    (3)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 “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
    3. 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 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 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 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
    (1) 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 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 问题——科学猜想
    (1) 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2) 地球结构和演化。
    (3) 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4) 空间技术。
    3. 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5. 老师评价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0: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