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07:4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4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基本结构  

五年级上册教材共编排了8个单元。包括21篇精读课文,6篇略读课文和2篇习作例文。8个单元中,6个是普通阅读单元,单元主题分别是“万物有灵”“民间故事”爱国情怀“舐犊情深”自然之趣和读书明智。另两个是特殊单元,分别是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学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

每个单元以导语页开篇,明示这个单元的主题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两条,第一条是针对阅读提出的,第二条是针对习作提出的。每个单元安排3~4篇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略读课文只在文前安排了阅读提示,没有课后题,提倡学生自主阅读,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部分课后还会灵活安排小练笔、选做、阅读链接和资料袋栏目。“小练笔”引导学生由读学写,读写结合;“选做”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阅读链接”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资料袋”提供阅读的补充材料,丰富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每个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口语交际穿插安排,全册共出现4次。语文园地中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栏目,“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 “词句段运用” 安排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书写提示”穿插安排,全册共出现2次,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行款整齐,开始欣赏楷书书法作品。“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词、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第三单元后面还安排快乐读书吧栏目,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三、教材主要特点

(一)总体编排特点

1.选文以名家名作为主,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2.根据年段特点,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

3.练习设计活动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编排特点

1.在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在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其中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在第一单元、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中第一单元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三)习作编排特点

1.逐步培养学生写篇章、写具体的能力

2.重视习作的过程性指导

3.加强实用性文体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

1.强调交际话题的现实指导意义,重视方法学习

2.重视能力培养的有序提升

3.注重与单元其他版块的相互促进作用

四、具体教学方法

(一)普通阅读单元教学方法

1.依据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2.准确解读语文要素,把握教学要求

3.准确定位略读课教学

(二)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方法

1.明确一个概念:提高阅读速度≠速读

2.借助阅读提示,落实训练重点和方法

3.学习在课内,练习在课外

(三)习作教学方法

1.习作课的课堂结构要合理,要压缩作前指导,重视过程性指导。

2.落实修改和交流环节,形成自主意识。

五、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本学期将提前备课、备好课,做到先周教案。规范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

2.抓好上课纪律,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班级管理,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十二分制。

3.抓好课前预习、作业批改、课后复习、培优补差等工作,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4.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培养尖子生,提高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