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08: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标准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编写。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第二部分。《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侧重讲孩子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落实在行动中。本课共三个话题,分别是“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在行动”。

  教材第72页呈现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样担心、心疼和思念父母的情境,旨在从生活的具体场景切入,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已有的经历和感受。

  教材第73页主持人的提问有两个,第一问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第二问旨在为开展给父母写档案的活动做铺垫。三幅插图旨在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有哪些。孔子名言告诉学生学习要明其意,悟其理。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

  教材第75页。呈现了两篇文字资料,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学生通过交流懂得如何做才是爱父母的表现。

  学情分析

  《道德与法治》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几个学段都有所体现,低年段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强调家庭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问题以及初步体会家庭的温暖,中年段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了解父母,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了解自己家史,提高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课的是8-9周岁的儿童,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不会主动关注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也有理所当然享受父母关怀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用行动去爱父母,学会表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服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爱父母,了解父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调查中了解父母,明晰爱父母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调查,课上汇报交流,走近父母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父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分享,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互相流动的温暖的爱,体会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思念、心疼、担心都是爱父母的表现。

  重难点

  通过课前调查,课上分享,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把对父母的爱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资源

  1.学生准备:课前进行亲情大调查,了解父母的身体、工作、生活、兴趣爱好、烦恼等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亲情备忘录》。

  2.教师准备:亲情调查表;歌曲《让爱住我家》下载;3.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欣赏歌曲,营造爱的氛围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让爱住我家》,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歌曲。

  3.交流感受:听了这首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随机发言。

  教师小结:天下的爸爸妈妈都爱着他们的孩子,孩子们也都爱着爸爸妈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课,来聊一聊“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个话题。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我们都爱父母

  (一)交流自己爱父母的表现

  问题1:你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爸爸妈妈的?学生交流。

  问题2:看看他们是怎么爱父母的?交流来自于同学们爱父母的照片和视频。

  (爱父母,体现在为他们分担家务,做好自己的事情,照看二宝,帮父母捏腿脚去疲劳,帮父母倒水,假期陪伴去旅行,亲子共享读书时光等。)

  (二)了解教材事例,体会爱父母的方方面面

  1.谁来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幻灯片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1)天都黑了,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呀?(担心爸爸有意外)

  (2)看到妈妈难受的样子,我心疼得不得了。(心疼妈妈生病)

  (3)元旦快到了,爸爸妈妈能回来看我们吗?(想念父母)

  2.同样的感受,可能我们也有过,谁愿意分享吗?

  3.学生简单谈自己对父母的心疼、想念等事例。

  教师小结:当亲人远离时思念、生病时心疼、回家晚担心等等,这都是我们爱父母的情感表现。

  活动二、亲情大调查

  (一)小组交流:我的爸爸妈妈

  1.教师导入:爱父母,还要了解父母。课前同学们做了“亲情备忘录”的大调查,了解了父母的个人信息、工作情况,兴趣爱好及烦心事等,并结合调查写出了情意浓浓的调查感受,咱们先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吧。(调查表附在文末)

  2.学生小组交流。

  (二)全班分享汇报

  1.教师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调查报告?

  2.学生上台进行汇报发言,谈感受。

  3.你在亲情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你还想了解父母的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方法可以了解到?

  学生发言、交流。

  4.教师总结:听完大家的汇报,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到你们都很感恩爸爸妈妈。通过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母,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们的喜与忧。请你把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到调查纸背面的大桃心里吧。

  活动三、爱的延伸

  教师总结:(播放课件)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我们知道了理解是一种爱,心疼是一种爱,担心是一种爱,思念也是一种爱。爱的表达有许多种,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继续用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每天为他们做一点儿事,让所有的桃心上(见课件)写满我们爱的语言,让爱永远住在我们家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08:16:46 | 只看该作者
《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家庭的记忆》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2011年版)》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了解并熟悉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称呼,了解自己家庭的过去,与本单元其他两课都是针对三年级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而设计。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我和我的家》这节课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家庭称谓,而三年级教材在认识称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了解家庭构成、家庭历史、家庭文化,从了解家庭基因的角度自然地过渡到热爱家庭的情感教育上去。本课的编写主要针对三年级小学生在家庭认知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及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进行家庭传统与家庭价值观的教育,深化爱家的情感与家的归属感。

  教材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家庭称呼抢答器”,教材呈现的是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此图包含着教学活动的暗示:1.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补充。2. 通过介绍“全家福”中成员的方式熟悉不同称呼,然后寻找家庭中的不同关系,发现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的趋势。教学这部分时,要着重定位于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

  第二部分:“家史”小调查。教材呈现的是两个环节,分别是家庭大事的调查表、我和父母比童年。本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过去发生了那些大事,初步感受家庭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

  第三部分:传统节日中的“家”。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吃“年夜饭”的图,通过观察图,让学生回忆自己家吃年夜饭的场景和心情,了解年夜饭的含义。教学这个栏目时要定位于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感受不同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第四部分:语言中的“家”。此页呈现“猜一猜”的活动是让学生体会字谜中隐藏的家庭观念。教材以“阖家欢乐”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和“家书抵万金”三个成语和谚语,引导学生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徳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认识自我和家庭的关系,了解家庭的发展和热爱家庭的在大部分学生身上不存在主动性,他们虽然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不能理解爷爷奶奶为何总是那么节约和珍惜生活,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庭也是为我们的成长遮风避雨的港湾。我们要对我们的家庭更加了解,就要了解家庭的历史,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爱我们的家关心家庭生活。所以,要通过本课的教学来加强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和结构特点,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情特点,将本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先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以下2条:

  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其中,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板块。活动一:趣味导入答。活动二:家庭称呼抢答赛。活动三:“家史”小调查。活动四:“我”和父母比童年。下面我来详细阐述每一活动环节的具体操作。

  活动一:趣味导入。

  首先,出示樱桃小丸子全家图,指着小丸子的形象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她是谁吗?这是樱桃小丸子的一家,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家庭的记忆。(板书《家庭的记忆》)

  小组活动:观察其他人,同桌二人说说小丸子会称呼他们什么呢?(学生:那是小丸子的姐姐,爸爸等等)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提问,比如小丸子爸爸和小丸子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小丸子爸爸是小丸子奶奶的儿子,小丸子奶奶是小丸子爸爸的妈妈。)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称呼,也可能学生不了解不熟悉一些称呼,这就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此板块的设计意图是用动漫里的樱桃小丸子的形象引入,根据生活经验,通过伙伴讨论,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学生带全家福是为了直观的让学生感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消除陌生感、抽象感。不同地区关于家庭成员的称呼有差异,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现实。

  活动二:家庭称呼抢答赛。

  场景模拟:出示小丽一家人去野餐的画面,认识和了解图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爸爸的爸爸也来参加了,小丽怎么跟这位老人打招呼呢?学生联想自己应该会说是爷爷。又来了一位妈妈的妹妹,小丽又该怎么打招呼呢?(学生可以联系到自身生活经验的会叫姨妈或者小姨,但是也会有学生没有这种亲属关系的),那就由观看视频,再次强化。可以继续追问学生其他的亲属关系,如妈妈的妈妈(外婆)、爸爸的弟弟(叔叔)和他的孩子(堂弟)也来参加了,小丽该如何打招呼?(学生:如果我是小丽,我会礼貌地叫他叔叔;学生:可是我爸爸没有弟弟,我不知道怎么叫)

  活动:你们熟悉家庭之间的称谓了吗?我们来一个家庭称呼抢答赛吧!(板书家庭称呼抢答赛)

  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家庭规模的变化。(板书家庭规模变小)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変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此板块的教学设计意图是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熟悉家庭成员间的称呼,细致观察,发现不同家庭成员构成,了解目前家庭规模在变小的趋势。

  活动三:“家史”小调查。

  学生观看照片,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结婚、出生、搬家)。那你能说说自己爸爸妈妈什么时候结婚的吗?你知道你什么时候出生的吗?(学生回答我是10.1出生的,我和祖国母亲是同一天生日。)

  出示表格“家庭大事记”。(板书“家史”小调查)课前已经调查自己家庭过去几十年的家庭大事,完成课本的表格。表中列出了“爸爸妈妈结婚了”、“我出生了”、“我们住进新房了”等“大事”。

  小组分享: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流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留下的空白可以自己填写。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向全班或小组分享当时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想法。(学生分享我的爸爸妈妈为了给我治病,我们去了很多城市的医院,曾经我们的心情都很惆怅,但是现在全家人都很爱我,我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我也爱我的家庭,我会好好学习,尽我最大能力报答父母和家庭,长大为家庭做贡献。)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教师行间巡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如父母的生日,长辈去世的日子等,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

  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重在学生对家庭大事的记录,通过回忆、举例,引导学生从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了解家庭的发展和变化,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活动四:“我”和父母比童年。

  采访一下父母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出示三个情景,小时候喜欢的书、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小时候会做的家务,你的爸爸妈妈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童年呢?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你还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我爸爸小时候零食很少,而我现在想吃什么超市里就能买到。我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上课只有黑板,现在的我上课老师用的是电脑和白板。)

  (板书“我”和父母比童年)因为我们都还小,所以对家庭中发生的事情知道的还不多,但我们的长辈们对家里的事最清楚了,你问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吗,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住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爷爷奶奶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吃的新鲜水果很少,肉也很少,商店也少,交通也不发达,住的基本都是低层房子。)

  活动:指名学生回答或模拟表演。本环节需要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情况以及现场气氛来进行。大多情况以先让几个学生作简单发言,再分组进行交流,教者行间巡视,最后全班汇报表演。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其中,进行指导。

  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当代作家麦天枢回忆童年生活的一个故事,好吗?

  师配乐讲述故事《苦糖》。

  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我想说他们那时候日子很艰苦,很不容易,而我们现在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对于今天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好好学习,珍惜生活,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

  教师小结:幸福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家人的奋斗,更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要爱自己温暖的家庭,更要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画一画自己的家庭或者祖国,表达自己的爱。

  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通过学生对比自己和父母的童年,了解自己家庭的形成和经历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当下生活的情感。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因而,在听故事、品故事之后,我又设计了欣赏歌曲这一环节。因为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故事声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触动了自己的情感之弦,不少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发言。所以,歌曲的欣赏会让更多的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的情绪达到极点,从而为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四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就是通过直观感知——深入了解——回忆共情——对比感悟这样的过程来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08:17:07 | 只看该作者
一、教材分析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二课,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中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和第2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的,教学这部分时,要着重定位于加深对父母的了解,唤醒学生对父母的情感。

  这一课时分两个版块进行。第一版块的话题是“我们都爱父母”。此话题呈现了来自不同家庭的三幅图,分别从生活中一些具体场景切入,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担心、体贴与想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浓于血脉的情感,那就是父子情与母子恩,这是世界上最纯粹、最自然的爱。教师在执教时,要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激发出孩子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对父母难以割舍的自然情感。

  第二版块的话题是“我们了解父母吗?”。教材第73页主持人的提问有两个,第一问“你了解父母吗?”旨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第二问“通过哪些方法可以了解父母呢?”教材中的三幅插图旨在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比如在与长辈的聊天中、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中,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的感受等等,这个活动旨在为开展给父母写档案的活动做铺垫。父母精心呵护着我们,对我们非常了解,但我们对父母了解多少呢?围绕此话题设计了“我为父母写档案”的表格,这份表格不是简单的问答填空,而是让孩子们第一次认真地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父母身上,让他们领悟到:原来父母的身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父母的原来也是有烦心事儿,他们也会心情低落,需要疏导和安慰;原来他们在工作时很忙碌,工作千头万绪很繁杂,他们也会遇到困难,也会受到指责;当只有他们深入的了解父母,才会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感触,真正达到明其意,悟其理。

  在引领学生在填表格的过程中,增加对父母的了解,学会懂得父母。

  二、学情分析

  《道德与法治》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几个学段都有所体现,低年段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强调家庭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问题以及初步体会家庭的温暖,中年段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了解父母,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都有爱父母的自然情感。但本课的教学对象基本都是8-9周岁的儿童,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不会主动关注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也有理所当然享受父母关怀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爱,更重要的是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让他们关注和体谅父母,获得在内心世界对父母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的目的与结构特点,针对教学对象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先来说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三方面来达成:

  1.通过课前调查,深入了解父母,反思自己对父母爱的缺失。

  2.留心观察生活,知道父母的爱体现在点滴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3.了解父母的基础上,分享爱的故事,激发学生表达爱的愿望,用恰当的方式,具体的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接着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课前调查问题的提出,深入了解父母,感受父母的辛苦与不易。

  教学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具体的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本节课将以“情”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在每一个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走近父母,了解父母,让“情”流淌迂回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出温暖、幸福、温馨的氛围。

  在这样一个设计理念下,我将围绕教学目标,突出生活性的课程性质,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走近父母。

  教学初始,谈话导入,“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最了解我们的人,是最包容我们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我们的成长,为我们倾注了太多的精力与心血”。于是引入问题:“关于父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这一问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从课堂走近生活,在他们熟悉的家庭生活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是生日、工作、爱好、习惯等。

  此问题结束后,我将出示自己与孩子的调查表,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即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细致全面,但儿女对父母却知之甚少,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对父母的疏忽,对他们关心的缺失,如何弥补这个缺失,是学生自问自省的问题,在思考中追问“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父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教材P73图片,将途径课概括为与父母主动沟通、留心观察、询问长辈,生活体验,也为课后活动“我给父母写档案”做好铺垫。

  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与途径,用心观察,理解体谅,心怀感恩,此时,不失时机地出示古训《增广贤文》“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使学生明白,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何况我们人呢?引入真实感人的故事——《背着母亲去上学》,这个故事在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二:你在我心中

  为教材P72三幅图的出示做好了铺垫,这三幅图从不同角度、不同家庭、不同场景切入,表现了儿女对父母的担心、体贴与想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浓于血脉的自然情感,就是父子情、母子恩,这是世界上最纯粹、最自然的爱。这些情感如何激发,需要教师设计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在这里我将举一例说明,第一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夜幕降临时,准备与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心理活动,一句“爸爸怎么还没回来?”体现了儿子对爸爸的牵挂与担忧,可牵挂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就是对问题深度的追问与思考。

  各种猜测就是学生内心的感受,真实的想法,就是情感的流露,“爸爸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爸爸是不是工作不顺利?”“爸爸是被堵在路上了吗?”在猜测中,学生就学会了担心,知道了牵挂,就这样激起了学生对父母埋藏在心底却不曾唤醒的真爱,爱在课堂中流淌,情贯穿于课堂。

  活动三:我们的故事

  在完成“走近父母”“你在我心中”这个教学活动后,孩子们的情感,情绪已经有小小的触动和波澜,但还需要一“石”激起更多的浪花,那如何调动,如何激发出孩子们的情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设计第三个活动“我们的故事”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讲述了自己和父母的故事,其中一个孩子就讲述了他和爸爸的故事:爸爸为了培养他独立能力,决定让他独自上学,可走路上学得提前20分钟起床,心里很是不高兴,觉得父母狠心,直到有一天他无意发现爸爸一直悄悄地跟随其后时,他终于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故事虽并不是轰轰烈烈,但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在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中将学生的情感推至高潮,以“深感人间儿女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活动的升华与总结,故事讲完,孩子们的心灵被触动了,眼圈红了,眼泪流下来了,这一刻,孩子真正的情感流露了出来,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这一活动是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在了解,体谅,理解的基础上对情感的助推与升华,最终落实到行动——用恰当的方式,具体的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这节课的设计使教学目标精妙地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生成巧妙地在智慧中化解,心灵启悟美妙地在教学语言开启,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1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