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8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三、课堂的回归与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说起综合性学习,我们教师的印象就是,要对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去调查.其实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标发现对学生的活动的指导和调控太少.课堂的作用仅限于活动前的方法指导和活动总结.有放任自流之嫌?而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实际操作现状就是只布置,不检查,少指导;活动形式热闹的多,真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少;经验总结的多,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少。
能否在“活动”与“语文”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点作为纽带切入,我认为最好的点,就应该是课堂的回归。
除了活动前的方法指导和活动总结之外,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贯串以教师的课内指导和检查。
如:展示材料时的检查可以保证收集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分析材料时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对材料的挖掘更深一点,活动过程的研究性更浓一点,语文味更浓一点,学会质疑和判断。根据选题进一步收集材料时目标更集中一点,材料与选题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一点等等。这些难点的突破,光靠学生的自己的悟是绝对不行的,就是教师的个别指导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只能充分利用课堂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的研究活动中明显的感受到教师的指导作用,他们的积极性才有可能继续保持。
四、对活动中的学生心理调控
成功的体验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决定了整个小组活动的成败。在班级组成中,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在农村中学中搞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关注的是优秀小组的成功体验上,为他们的收获而喜悦,对中等生尤其是困难生的心理关注往往被教师忽视。其实,要想取得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成功,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以及相应的疏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中等生和困难生本身在常规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技不如人”的失败感,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是很难将全部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投入的。主要就是这些学生“怕”。怕什么,怕失败,这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打击更沉重:学习本不如人,如果在活动中,又因为方法、思路、能力上输给别人,他还能抬起头来么?
怎么办?
应该将教师的关注落实到每个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分组开始,就杜绝“强强联手”的组合形象,虽然有违“自由组合”的原则,但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强弱搭配更合理,特别是起始年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相互调剂,结合相应的奖惩机制,将任务合理分解,让小组内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可做,人见其责,从最大限度上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进行,培养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信任和集体感;教师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发现学生的难点疑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这些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让自己的身影出现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而你的眼神的扫射就是对学生的一份鼓励!
活动结束阶段的评价尤为重要设置的奖项多一点,奖励面广一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鼓励所有的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