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吸引学生?刚走出校门踏上教学岗位的新老师在思索,在教学岗位上不知不觉奋斗十几年的老师也在思索,辛勤耕耘了三十几个年头的老教师们还在思索……
拿什么吸引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在不停思索的一个问题。我也不例外,常常思考着“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学生”。每当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眼睛发亮,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的时候,我们要想,我是拿什么吸引了学生。也曾有多少时候,当我们在课堂上看不到孩子们闪亮的眸子,精神萎靡不振,似乎感受不到学习的动力时,我们困惑极了,反复在思考,到底怎么了,我需要拿什么来吸引我的孩子呢?
每当聆听名师的课堂,当听到他们出口成章,妙语连篇时,会禁不住赞叹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向往着有一天,如果我也能够这样,那该多好呀!但事实上,或许一辈子也不可能这样。但我经常在想,而且很肯定地告诉自己,我也有我的特色——做个有个性的老师,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充满活力的课堂,那我应该拿什么吸引我的孩子们,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当我翻开由顾明远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高帆主编的《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细细品读里面的章节,解读每一个章节向我们展示的观点和案例时,着实让我感受到了此书所带来的魅力。这本书,共向读者介绍了名师授课的四十二个经典细节,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名言引入——观点阐述——经典案例——案例分析——培养策略引路”这样的序列进行介绍,真可谓是名言观点吸引人,案例分析耐寻味,策略引领指方向。其细节之一《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这种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的课程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让人感觉沉闷而压抑,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不积极发言,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么,怎么样使我们的课上得更生动,使我们的语言组织得更幽默,轻松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的生活上入手,先要使自己的心情放松,要学会开朗的面对每一件事,不能过于严肃,应该把他们当成朋友去关心爱护他们,平时更应该从生活当中发掘幽默的素材。而另两篇细节《肢体语言,此处无声胜有声》和《让课堂语言激情四溢》让我有深深的同感,对学生的每一个肯定的眼神,赞扬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注着他,让肢体语言,为你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传神。擅长使用肢体语言,能让你许多在教学语言中不能精确表达的意思,更好的表达出来,一次次的真实的情感交流中,学生就觉得自己与老师是朋友,师生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很容易地主动走进了情意融融的学习活动中,正所谓“教学应体现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的精髓之处在于互通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还有一篇《春风拂面般的启发式教学》对我的感触也颇深,“启发”二字,在孔子的的原话中,“启”是“开其意”的意思,指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仍不能领悟时,需要教师从旁开启,导以思路,使学生能够登堂入室,探寻奥秘。“发”是指“达其辞”之意,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导以思路后心有所悟难以表达时,教师给予诱导,使其能把思维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开其意”是内化,“达其辞”是外化,即凭借内部语言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启发的思路进行思考,然后将思维结果进行丰富,整理,外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启”是因,“发”是果。教师“启”得好,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发”有效,激活思维。还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扩散思维,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思考问题,扩大思维的发散度,增加思维容量。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放松,思维更积极,想象更丰富。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真正成功的秘诀,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也是发明创新的摇篮。
翻阅书本,品读书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观点,分享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足足让我感受到了名师授课经典细节魅力所在。更让我感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到底拿什么去吸引我们的孩子,什么才能真正吸引孩子,那就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教育能力,既包括“热心、幽默、诚实、正值……”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作为战斗在新课程改革最前线的现代教师,肩负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我们应脚踏实地实施更轻松愉快的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
《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看得好书!一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教育智慧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