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下午,我聆听了五年级数学教师--肖亚婷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后,在实验小学汪鲁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进行了评课研讨活动。
肖老师整节课各个环节设置流畅,但是时间上把握不够,明显超时,且这节课的重难点不太突出。
在引入环节,肖老师带领学生回忆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找学生来回答。为了提高效率,增强问题的指向性,汪老师建议此环节稍微改动,老师可在课件上将长方体的特征以关键字的形式打出来,包括面、棱、顶点的数量,再让学生们去填空。回顾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肖老师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出示两个长方体,求谁用的材料多?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接下来老师提醒学生们拿出提前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并启发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左右来标出它的6个面。并找学生上讲台展示。(展示环节肖老师表情稍微严肃,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出现了差错,将会是学生最尴尬的时候,表情可适当缓和)我建议此环节的教具设计适当改动,将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设计成为同一种颜色,会更具有启发性。学生展示后,便是老师的点拨环节,在此环节中,老师出现了知识点的讲解性错误,将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固定了。汪老师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对此,我也有同感。在此环节,肖老师耗时过久,重点有些偏离,一直在和学生强调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如何标注。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迎来了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肖老师在此环节,紧贴教材,以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呈现出本节课的点睛之处。第一个问题:哪些面的面积相等?第二个问题: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此处的突破有助于学生后面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之后用一个练习题生成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汪老师指出:我们在新进行新课讲授的时候,一定要准备一个变式的练习给学生做,而且在提问环节,要学会将问题抛给学生,用学生的嘴说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汪老师还指出:我们要学会将难点分散,将学生分类,作业实现分层布置,可提前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不同组别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