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秀萍
[摘 要]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铺垫指向两种目的,即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自身铺垫。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一是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学;铺垫目的;铺垫方式
音乐经验与其他艺术经验相比离生活经验比较远,所以,当音乐与生活经验积累较少的幼儿相遇时,并不被幼儿特别青睐,音乐表示特性笼统的表达方式一般在幼儿感受阈之外。用最直接的方式教幼儿唱一首歌曲、跳一支舞蹈、演奏一种打击乐、欣赏一个乐曲也未尝不可,但久而久之教师与幼儿都会觉得这样的音乐教学不好玩,从而得出音乐不过如此的错误结论。事实上要想让幼儿为音乐感动,音乐的出场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曲径通幽”的,即在幼儿“见”着音乐之前需要一些意味深长的铺垫。铺垫是有效音乐教学需要的战略,能针对具体音乐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铺垫手法是幼儿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讨论音乐铺垫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目的与方法。
一、音乐铺垫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原始经验与审美经验概念
杜威的原始经验指粗糙的未经提炼过的经验,与此相对应的是经过反省、提炼过的经验。他说“当这种经验是在一种未经控制的形式中给予我们时,它就是原始的;当这种经验是在一种比较有节制和有意义的形式中(这种形式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反省经验的方法和结果)给予我们时,它就是最后的。”[1]原始经验是反省提炼过的经验的来源,但反省提炼过的经验显然是更有结构更有意义的经验。早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幼儿的原始经验进行提炼与精致。提炼幼儿原始经验的结果会走向认知方式不同的两种经验:逻辑经验与审美经验。
杜威的审美经验是指生活经验的精致化。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来说,其主要任务是把幼儿原始的生活经验提炼为精致化的音乐审美经验。杜威把审美经验界定为生活经验的精致化,填平了艺术与生活的鸿沟,使艺术不再成为远离生活的象牙塔。换言之,这种界定肯定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仅在程度,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用生活经验为审美经验铺垫成为肯定。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很少,更不要说生活经验之精致化的审美经验,所以,幼儿对直接出现的音乐资料不会有什么反应是正常的。杜威强调一切教学的起点都应该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来说,我们必需找到与音乐审美经验相连的生活经验,即把精致过的审美经验还原到幼儿能理解的生活经验层面。一旦把音乐审美经验还原到幼儿能理解的生活经验层面,也就是进入了幼儿的感受阈范围,幼儿的兴趣与天性就能被激发,由此幼儿才有可能获得精致化的音乐经验。
(二)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过程是学习者的新旧知识反复地、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针对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兴趣的教学,才干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有效、深入的。[2]幼儿已有知识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基于和利用幼儿已有的知识是教学胜利的重要战略。但是,幼儿已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当幼儿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因已有知识不够而无法有效进行时,教师应努力激活幼儿已有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联通铺平道路;当幼儿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因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无法有效进行时,教师需要在幼儿现有水平和可能水平之间搭建支架、发明最近发展区,为幼儿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这些都离不开铺垫。[3]
二、运用铺垫手法的目的
(一)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
音乐审美经验一般包括八个方面:节律、音色、力度、旋律、结构、风格、速度、织体。不同年龄儿童应获得的音乐审美经验不外乎这八类,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类中的具体经验随着年龄增加其数量与深度都有所提高。针对幼儿这个年龄阶段,一般要求获得的音乐审美具体经验有:1.在节律方面包括稳定的节拍感、强拍与弱拍感、对节拍与节奏分离的感知与反应、休止符、节奏密与疏的情感表示、一拍一音与二音节奏型的感知与表示;2.在音色方面包括对嗓音、打击乐器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音色、机器音色、歌唱的人声、乐器音色的感知与表示;3.在力度方面包括用身体与嗓音表达轻和重;4.在旋律方面包括对声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简单旋律轮廓线的感知与表示;5.在结构方面包括对重复句、模仿句、喊答句与主副歌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的感知与表示;6.在风格方面包括对摇篮曲、进行曲、舞曲的感知与表示;7.在速度方面包括对快速与慢速曲子的感知与表示,对匀速与变速曲子的感知与表示;8.在织体方面包括对有伴奏与无伴奏、织体的厚与薄的感知与表示。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特别需要铺垫的有六种音乐经验:音色、力度、旋律、结构、风格、速度。
(二)为生活经验自身铺垫
有时歌曲与乐曲所描绘的事物是幼儿不太熟悉的,换言之,歌曲与乐曲的内容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较远,属于成人生活经验范围。这种情况也需要铺垫。这种铺垫可称为知识铺垫,不是音乐教学独有,是幼儿园所有类型的教育活动都可能采取的战略。
三、音乐教学铺垫的方式
(一)围绕目的进行铺垫
在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中,上文提到六类音乐审美经验特别需要铺垫。下面笔者将分别讨论这六类音乐审美经验的铺垫方式,至于为生活经验自身铺垫的方式将一带而过。
1.音色。
对生活中音色、自然界音色、机器音色的倾听与探究,其教学功能之一是为器乐曲音色欣赏铺垫。直接让幼儿分辨乐器音色很容易陷入一种知识灌输教学,对幼儿不太有效,需要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对歌唱人声音色的理解,需要从理解头声开始。我们一般会选择角色音色对比强烈的戏剧性故事作为运用头声、理解头声的铺垫。例如,通过扮演“三只小猪”中小猪与老狼的对话来体会主要用头腔发音的小猪音色与主要用胸腔发音的老狼音色的不同,并着重学习小猪的头腔发音。
2.力度。
关于音乐中的轻重我们一般先通过歌曲而不是器乐曲让幼儿体验,另外,这类歌曲也不能直接出现,否则幼儿只会机械地依照教师的要求来唱轻与重,不能成为内发的表示。要求有轻重表示的歌曲的歌词自身一般都具有情境性,是情境要求歌曲做轻重处置。所以,轻重铺垫的重点在于把歌词中所蕴含的情境性或故事性成分放大,要么把歌词编成故事,要么编成看图说话,让幼儿进入故事性情境中,并用动作表示故事中不得不表示的轻重。故事是比较容易激发幼儿情感的,当轻重表示成为故事的核心内容后,再采取歌唱的方式表达故事。这时幼儿进入轻重歌唱不会那么外在,而有了为什么要唱得轻为什么要唱得重的理由。
3.旋律。
无论是最初的高低旋律体验还是上下型旋律与旋律轮廓体验,选择的歌曲一定要具有鲜明的旋律特征,同时便于铺垫。旋律铺垫的要义是在歌曲出现之前,先对歌曲中所描述的具有高低特征的事物进行探索,例如探究影子的高低变化,探究袋鼠的高低跳跃特征等。
4.结构。
无论是歌曲的句子、段落结构还是乐曲的句子、段落结构,对幼儿来说都是比较笼统的。对结构的铺垫最常用的是带有动作的情境表示,教师往往把乐曲用情节性或非情节性的动作表达出来,幼儿通过动作这一中介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
5.风格与速度。
风格与速度强调的是情境渲染,我们称之为情境铺垫。摇篮曲风格的曲子与营造妈妈抱婴幼儿的情境联系在一起;舞曲则总与幼儿直接进入跳舞氛围有关。让幼儿理解快速、慢速、变速,都需要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让幼儿体会变速,选用的曲子往往是“火车”之类的,从火车启动时的慢速到逐渐加快到正常匀速再到减速、越来越慢直至停止。对这种变速的理解,不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对幼儿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6.为生活经验自身铺垫。
对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知识铺垫应该是在所有类型的铺垫中最容易的,故不在这里赘述。
(二)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是指让音乐与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综合、让音乐与非艺术学科的活动综合,依据是这些内容与音乐活动的新内容紧密相连,同时这些内容为幼儿所熟悉。这样的铺垫在回到幼儿原始经验的同时也强调情境、气氛的营造。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以综合为视角进行的铺垫。
1.借用语言教学方式的铺垫。
在音乐出场之前,先讲故事或先看图说话。如下面“挠痒痒”这首歌曲,在学歌曲之前教师先编一个故事:毛毛虫在大树爷爷的身子里整整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它们全都睡醒了。毛毛虫们“哩哩哩哩”地唱着歌,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可怜的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忍不住“哈哈哈哈”地大笑。这个音乐活动就从教师与幼儿戴着树与毛毛虫的头饰扮演这个故事开始。注意故事中“哩哩哩哩”与“哈哈哈哈”的音量的戏剧性对比。故事铺垫结束后,这首歌曲还要进行共鸣体与音量关系的物理知识的铺垫,只有进行了这些铺垫后,幼儿在唱这首歌曲的轻重处置时才是真切的、触和情感的。①
2.借用科学探究方式的铺垫。
在音乐出场之前,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例如下面这首歌曲“影子”,可以从影子是如何发生的这一科学活动人手。教师先用实验的方式让幼儿发现与理解光源被障碍物挡住从而发生影子这一原理,[4]然后让幼儿站在教室后面的白墙前,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如何移动光源让影子变高变矮等。[5]
3.借用体育活动方式的铺垫。
在幼儿歌曲中有一类回声歌曲,从歌唱的角度看,它具有减轻幼儿歌唱负担,在模仿教师的歌唱中歌唱的特点;[6]从结构角度看,其特点就是重复;从轻重角度看,在幼儿理解回声原理后,能遵守回声比原声要轻的规则。[7]为了让幼儿理解回声歌曲的特点,我们可以借用体育活动玩球的方式来铺垫:回声是因为声音被高大的障碍物挡住从而返回形成的,如在山谷里特别容易发生回声。所以,在墙上玩球就好像声音不停地被墙挡回来一样。以下是一首问好歌,也是一首典型的回声歌曲。
通过墙上的玩球活动,让幼儿体会到球的来回运动,然而把这种来回运动类比到歌唱状态。在唱回声歌曲时幼儿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拖拍,通过观察球到墙上即刻弹回的现象,能使幼儿对为什么不能拖拍的音乐事实有一定的理解。[8]另外,假如要求幼儿唱出回声歌曲的轻重的话,就需要对回声的物理原理进行知识铺垫,从而让幼儿体会原声总比回声重的道理。
4.借用其他艺术形式进行铺垫。
舞蹈、戏剧、视觉作品、诗歌都是音乐活动经常借用的铺垫工具。[9][10]有韵味的儿歌、童谣是幼儿园节律活动(获得拍感节奏感的活动)的前提。幼儿园的戏剧扮演虽然不是那么正式,但是戏剧化的扮演无处不在,只要带有情节与角色的动作扮演,幼儿都会赋予这种扮演以戏剧性。在幼儿园,舞蹈概念是泛化的,甚至可以说用动作表示来替代舞蹈的说法可能更准确些。包括歌曲与乐曲的所有音乐基本都是借助动作来让幼儿理解的,也是借助动作让幼儿喜欢音乐的。比较之下,从视觉作品入手进入音乐活动的相对少一些。鉴于此,下面就举以视觉作品作为铺垫进入音乐活动的一个例子。
一般用视觉作品为音乐活动铺垫时,突显的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共性局部。以安德列·德兰的画“树”(1906年)为例,这副画主要用点与线的笔法完成:画中再现布满落叶与泥土的地面以和还在树上的树叶时使用点的笔法;再现树杆、树枝、山脉时使用线的笔法。可以让幼儿想像手上拿着画笔,把一块空间想像成画布,然后在上面用点与线作画;也可以让幼儿真实地用点与线的笔法画头发、衣服、脸、鞋等。最后欣赏以和弦进行为特征、并带有顿音演奏手法的曲子,像“吟游诗人”“吉诺诺它第一号”等片断。
四、结语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铺垫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在强调铺垫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可能出现的一种偏差,即在铺垫中迷失。铺垫是对音乐经验与幼儿不熟悉经验的还原,它是进入精致化经验的手段,目的还是精致化经验。然而,我们有时会沉溺于铺垫状态,或低水平经验重复状态,不能走向对幼儿经验的提炼之路,即不能实现从生活经验到审美经验的飞跃,这是需要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尽量克服的。
注释:
①此教学铺垫素材来自杭州余杭新星幼儿园的一次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