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 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2、 学习本文 围绕中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

3、 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特点 。

4、 学习志愿军优秀品质,陶冶自己的情操。

重点难点

1、 重点:本文 选材和组材的特点。

2、 难点:多种表达方式 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战士的可爱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录相。

(放《大阅兵》录相片段)同学们 ,从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场上受阅战士整齐的步伐,矫健的身姿,他们很可爱!但我们只是看到他们形象的可爱。那么,五十年代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是怎样的可爱呢?今天,我们就从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来了解他们美好的心灵,感受他们博大的胸怀,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板书课题)

二、学战士的可爱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是通过哪三个事例表现出来的呢?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并板书:

松骨峰战斗

火中救小孩

防空洞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也一定会讲故事。第一个事例故事性强,如果把它讲出来,一定很感人。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第五段,准备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要讲好这个故事,必须把记叙的要素讲清楚,特别是要把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的壮烈情景具体形象的讲出来,讲故事时声调要缓慢,感情要深沉。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刚才这位同学讲得很生动,这除了英雄的行为本身感人外,更在于作者传神的使用了一系列生动准确的动词。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完成选择填空题,并请举例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出示幻灯片)

以上这些动词除了表现战士的英勇顽强,还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只有非常恨才非常狠。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火中救小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第11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划边思考:划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想一想马玉祥为什么要救这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朝鲜小孩?他是怎样救出朝鲜小孩的?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回答:

环境描写:“火又盛,烟又大”“满屋子灰洞洞的”等语句。

心理描写:“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等语句。

动作描写:抓住“踹、扑、摸、拉、抓、抱、跳”等动词。

请一个同学模拟表演这些动作。

学生小结:马玉祥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英勇迅速的救出朝鲜小孩。

为什么战士对敌人恨之入骨,对朝鲜人民却是深切的关爱呢?“防空洞的谈话”作了响亮的回答。下面分角色朗读谈话内容,女同学问,男同学答,只读引号里的内容,注意战士回答时的神态、语气和感情。

先请同学们熟悉谈话内容。分角色朗读。

提问:战士的三个回答表现了他哪些思想品格?(要求找原话,抓住战士的三笑一兴奋)

学生回答,明确并概括:

高尚的苦乐观

高度的责任感

崇高的荣誉感

作者通过这三个事例表现了战士是最可爱的,那么,作者在文中哪一段集中笔墨从四个方面对战士进行了高度的赞誉呢?

学生回答:第3段排比句。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这个排比句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上述三个事例中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那么,你能不能将这四个方面与三个事例联系起来呢?

展示幻灯片:      品质                 松骨峰战斗

      意志                 火中救小孩

      气质                 防空洞谈话

                      胸怀            

学生填空、连线。讨论明确。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都是这样的可爱,他们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黄继光堵机枪,邱少云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儿童等被广为传诵,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事迹都写进去,而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来表现战士的可爱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并明确:我们还是用作者的话来说吧。他说:“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帐,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不充分。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松骨峰战斗”表现战士坚韧刚强的意志,“火中救小孩

”表现战士纯洁高尚的品质,“防空洞谈话”则表现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这三个例子就是最能表现战士可爱的典型例子,这体现了选材典型性的特点。

既然这三个事例都有典型性,那么文中安排这三个例子的顺序能否改变呢?请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能改变。志愿军战士出国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是他们最大的任务,“松骨峰战斗”是这神圣任务的具体体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板书),所以应放在首位来写。“火中救小孩”写的是战争的另一侧面,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具体援助,战士对朝鲜人民的这种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亲情,是纯洁高尚的爱,是国际主义精神(板书)的高度体现,与第一个事例相比,就其意义而言,自然应当放在第二位。前面这两个事例主要写英雄的行为美,后一个事例则揭示志愿军战士的心灵美,它是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板书),所以放在最后来写。

松骨峰战斗--------英雄主义

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

防空洞谈话--------爱国主义

我们的战士(板书)就是这样的可爱!他们是最可爱(板书)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一定深受感动,这不仅仅因为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感人,还在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激发和调动了我们的感情。想一想,文章除了记叙(板书)事例外,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的抒情议论(板书)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开头3段从作者在朝鲜的具体感受引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起了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结尾把祖国人民幸福生活和志愿军在朝鲜奋不顾身的杀敌联系起来,再次强调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且号召我们热爱我们的战士,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作者除了在开头结尾用抒情议论,在记叙每一个事例后,也用了抒情议论,这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从结构上说,标志着每个事例述说的结束,还起到了衔接与过渡作用;从内容上说,起到了感染读者,使读者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的作用。

三、谈战士的可爱

同学们,我们已深切的感受到五十年代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在和平年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匣门,展开思维的屏幕,接通情感的电流,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解放军战士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把你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解放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告诉给在座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再一次受到教育和鼓舞。

学生回顾,两三名学生讲述。师生评议。

四、写战士的可爱

同学们,你如果把刚才所讲的真实感人的事例,像魏巍这样,精心的选材,巧妙的构思,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并且倾注你的热爱赞美之情,及时的写成一篇文章,定然是一篇非常好的通讯!那么,就请同学们以《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用你的神来之笔讴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学生编拟写作提纲,互相交流。教师适当提示。

五、颂战士的可爱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阅兵场上看到了解放军战士的威武形象,学习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美好品质,也谈论和叙写了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的动人事迹,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最美的歌声来纵情的歌颂我们最可爱的人吧!

播放歌曲《为了谁》,师生齐唱。本课在歌声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松骨峰战斗------意     志 ---- 英雄主义

战士   火中救小孩------品     质 ---- 国际主义  最可爱

防空洞谈话------气质 胸怀 ---- 爱国主义

         记叙         抒情        议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谁是最可爱的人》综合资源

●课 文 说 明

这篇课文有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主题

现在,中国老百姓一般把人民解放军官兵称为“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就出自这篇课文。

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更明确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

这篇课文之所以一发表就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具有巨大的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量,首先在于它的主题。它真实而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而主题的成功,在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在于作者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

第二,选材

怎样表现主题呢?作者说:“首先,我希图追求着最本质的东西。……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问题的本质找到了,那么,应该怎样反映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呢?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这篇课文选材的成功就在这里。

这篇课文选了三个例子,它们各表现了人民志愿军精神的一个侧面:第一个例子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个例子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也就是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例子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忍受艰苦的无私胸怀,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赞扬了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事例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作者这样选材,还考虑到英雄的群体和英雄的个体两者的结合,第一个例子写群体,第二、三个例子都是写个体。从表达上看,第一个事例主要写行动,写英雄的壮举,第二个事例写行动和心理,第三个事例则是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心理世界。这三个例子相辅相成,共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表达方式

像一般的通讯一样,这篇课文以记叙为主,但也有不少篇幅的议论和抒情。

开头三段以抒情、议论来点明文章中心,相当于引言。以后,写完一个事例之后就有一段议论性抒情。第一、二事例后的紧扣中心的反问,不仅突出了中心,而且以强烈的抒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第三个事例后的议论性抒情,对三个事例作了总结性评论,进一步赞扬战士的可爱。

篇末以议论性抒情作结,并与开头部分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除上边指出的成段的议论性抒情外,还有穿插在记叙中的抒情,这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

课文中作者抒发热爱志愿军的感情,有时不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融于叙述描写之中。例如描写马玉祥外貌的文字,就饱含着感情。

第四,语言

这篇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内涵丰富。例如记述松骨峰战斗开始前,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写出我军所处地形的不利,但还是“匆匆”占领了。突出了战士们不顾安危,“阻止敌人”的决心和牺牲精神。又如,写马玉祥烈火中救儿童,着重动作描写,很重视动词的运用,像“穿过浓烟”“踢开门,扑了进去”“只是在地上乱摸”“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这些加点的动词都用得十分精当,既形象地写出马玉祥当时的一系列动作,又十分符合火盛烟浓的环境特点,从而突出了马玉祥所体现的志愿军的优秀品质。

●关 于 练 习

一、作者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最初从采访来的一百多个生动事例中选出二十多个事例来写,后来只选了五个事例,最终写成本文时又删去两个。熟读课文后讨论:

1.三个事例分别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三个事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次序能不能调换?

3.三个事例中,能不能再删掉一个?为什么?

这道题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

1.第一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也就是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忍受艰苦的无私胸怀,赞扬了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写法上,第一个事例主要写行动,写英雄的壮举;第二个事例写行动和心理;第三个事例则是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心理世界。

2.三个事例联系紧密:先给读者一个英雄的群体形象,再给读者一个英雄的个体形象,最后揭示前两个事例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如果颠倒就可能造成层次不清和事例之间内在联系混乱,而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3.一般说来,不能删,删掉其中任何一个都有损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当然,问题也不能绝对化,如果一定要删,可以删第三个事例,这对于表现中心思想的损害相对小些。

二、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具体说说这两部分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2.这两部分对于表现本文中心思想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作用不尽相同。具体说说它们各起了怎样的作用。

3.结合人称、句式和语句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两部分是怎样引起读者共鸣的。

这道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1.开头第一段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上的深切感受,引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问题。第二段用自问自答的议论,正面回答第一段提出的问题: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揭示了最可爱的人的精神面貌。结尾倒数第二段,在前边举例的基础上,热烈赞扬志愿军──最可爱的人,倒数第一段指出战士们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卫者,激发我们热爱最可爱的人的感情。这样,结尾与开头在内容上、写法上都遥相呼应,做到首尾圆合。

2.开头三段的抒情性议论,概括揭示了最可爱的人的精神面貌,点明了中心思想,对下文列举具体事例起了提示作用。结尾两段,总结上文所举事例,深化中心思想,并起号召、鼓舞人心的作用。

3.人称:在开头三段,除用第一人称外,还用第二人称“你”“你们”;在结尾两段,也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样的直接呼告的方式,能提醒读者注意。用第二人称,犹如同读者平等交谈,使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共鸣。句式:用设问、反问句式。可以使语言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增加启发性,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更加生动。总之,可以引起读者共鸣。语句的具体内容:如前所述,已能令人感动,再加上人称、句式等等,就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三、作者抒发热爱志愿军的感情,有时溢于言表,有时融于记叙描写之中。找出课文中描写马玉祥外貌的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再找出一两处类似的例子。

这道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习间接抒情的写法。

描写马玉祥外貌的文字:“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表达了作者十分喜爱志愿军战士的感情。类似的例子如:“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充分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

四、在本文三个事例中任选一个,改写成简讯。

略。

●教 学 建 议

一、《谁是最可爱的人》有收入通讯集的,有收入散文集的,有收入报告文学集的。在本册书中,是作为通讯── 一种新闻文体收入的。本册重点学习记叙文,通讯自然是记叙文的一种。本单元中,已经学过消息,可以把通讯与消息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通讯的特点。关于通讯的特点,本课提示中讲了一些,“有关资料”中还讲得详细一些。但给学生讲,有提示中的内容大致就可以了。

二、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选材的典型、精当,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复述三个事例的大意并分别给这三个事例拟小标题,通过复述和拟小标题体会这三个事例不同的选材角度。还可以让学生重点研究三个事例的次序能否调换,从中体味作者这样安排三个事例,是出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

三、重视朗读。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适宜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有 关 资 料

一、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孙春旻等)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例如,2000年3月8日《大河报》在第一版刊登消息《俯下身做农民的牛站起来当农民的伞中共河南省委授予郝桃枝“勤政廉政的好干部”荣誉称号》,关于郝桃枝事迹的表述只有这样一段:

今年47岁的郝桃枝现任扶沟县崔桥镇党委书记。1987年由县直到乡镇工作,13年来,特别是任崔桥镇党政主要领导以来,她牢记党的宗旨,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贴心书记”。

而在当日报纸的第5版,还发表有一篇通讯《桃花一枝送春风──记农民的“贴心书记”郝桃枝》,其中关于郝桃枝的事迹计有引水治旱、修路通车、关心贫户、抗洪抢险、清正廉洁等多个材料,具体地展示了郝桃枝的模范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其他表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彩流光,摇曳多姿。

3.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受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限制,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 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例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断: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的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近旁,一座座用石头垒成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对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这倒不是说通讯就不追求时效,通讯的写作和发表也是讲究越快越好。可是事实上它不可能像消息那样快。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消息长,采访快不起来,写稿时间自然也比消息长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关于“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妄图吞并朝鲜,进而侵犯中国领土。在这个严重时刻,应朝鲜政府请求,党中央作出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同志任司令员)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汉江南岸。美国侵略军和李承晚集团为了挽救失败的局势,纠集23万多人的兵力,配以大量飞机、大炮、坦克,于1951年1月25日大举向北反扑。英勇善战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汉江两岸顽强抵抗敌人的猛烈进攻,并从4月28日开始,在朝鲜中部整个战线上发起反击,迅速解放了许多城镇和广大地区。在朝中人民的沉重打击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舆论压力下,美帝国主义被迫于1953年7月同朝中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朝中两国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三、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概。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的高兴。

这次我到朝鲜去,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层,我更加觉得战士们的可爱。我看到他们在朝鲜战争中,虽然面临的任务是这样艰巨,作战环境是这样艰苦,但我们战士的英勇,比起我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还有更高的发展。特别是这种英勇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譬如,我在某部兵团曾了解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这个团,至第三次战役结束止,伤员随队作战的比送到医院休养的数目还大。这恐怕在世界战争历史上,也是一种奇迹!这些事实督促着我,使我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愿望来表现“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使我更明确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有感受呢,那就用不着说了。这儿,我还要强调一句,就是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群众火热的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跟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拿在战士中的采访来说吧,你跟他们交上知心朋友,你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才能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我怎样来表现这一主题呢?首先,我希图追求着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硬是不怕死啊!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为了找答案,我和人谈了好多话,开了好多座谈会。我细细跟他们谈,让他们把心里话谈出来。跟我谈的,有指挥员、战斗英雄、一般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和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于是,我了解了在毛主席和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我想,这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我肯定了它。我一定要反映它。我毫不怀疑。一切其他枝节性的、片面性的、偶然的东西,都不能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问题的本质找到了,那么,应该怎么样反映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呢?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面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我觉得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战士的思想感情。譬如写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士的英雄行为,如果仅仅写敌人的炮火多么厉害,敌人如何凶猛地往上冲,经过我们战士的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下去了,接着敌人又第二次冲锋,我们的战士又是第二次、第三次地用手榴弹把他们打下去了等等,很可能使读者感到我们的战士不像一个活的人,而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把活的人写死了,把英雄的人写成纸人纸马,再出奇惊人的事迹,也觉得不太感动人。可是,如果我们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他们会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比如负伤不下火线的事情,这在革命队伍中,几乎是最平常的了,但如果能把一个伤员负伤不下火线时的思想感情写出来,是会感动人的。何况我们的战士的思想感情是如此的崇高而美丽,它本身是具有多么感人的力量!

这篇东西的经验又告诉我: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为什么以通讯的形式出现呢?说到这里,又牵连到过去自己的一个老毛病。我原是个喜爱写诗的人,虽然在抗战期间写过些通讯,但对通讯总是不那么看重。这次回来,又想先写别的,但又老想:这样伟大的斗争和伟大的战士必须要很快写出来呵,如果慢慢在那儿钻长的,刻细的,最后又弄不成,怎么对得起战士们呢?这样,就着笔写了这篇通讯。这篇东西的写作经过及一点点浅薄的体会,就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谁是最可爱的人》练习设计

(一)①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②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③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④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上文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体裁是  『通讯』,是作者  『魏巍』赴『朝鲜』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  2.在括号内填上原文中的词语。4分 〈见『』中的内容〉

  3.上文①句采用的修辞方法是(A)A. 设问 B.反问C.排比D.比喻 4.上文用抒情表达方式的句子是(D)2分A.①句B.②句  C.③句D.④句

  5.上文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ABC )2分      A.①句B.②句  C.③句D.④句  

  6.“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句的宾语是( D )2分    A.他们  B.人C.最可爱的人D.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7.从上文找出下面词语的同义或反义词.5分 同义:平常(平凡 )朴实(淳朴)  反义:狭窄(宽广)脆弱(坚韧)丑陋(美丽)贫乏(丰富)肤浅(高深)

  8.解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坚「韧」:『牢固,有韧性』(rèn)      「淳」朴:『朴实』(chún)

  9.上文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这对表现本文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歌颂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切身感受提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0.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一二分句承前文的什么而言,三四分句承前文的什么而言?(      )

  A.这组排比句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二分句承前文的“平凡”而言,三四分句承前文的“简单”而言。  B.这组排比句赞扬志愿军战士勇敢的斗争精神,一二分句承前文的“可爱”而言,三四分句承前文的“简单”而言。  C.这组排比句赞扬志愿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一二分句承前文的“高深”而言,三四分句承前文的“丰富”而言。  D.这组排比句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道德品质,一二分句承前文的“知识”而言,三四分句承前文的“感情”而言。

    (二)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8

1.上文选自 『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2分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文段属于(B)2分  A.议论  记叙   B.议论  抒情  C.议论  描写    D.描写  抒情

3.指出句中横线上的部分是什么修辞方法:( C)2分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夸张

4.从上文找出与“骄傲”和“祖国”意思相近的词。2分   骄傲:『自豪』  祖国:『国度』

(三)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情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1.上文写烈士同敌人搏斗的动词有『抱、掐、摁、握、迸、衔扣』

2.上文选取了『松骨峰战斗』的典型事例,着重表现志愿军战士  『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的革命英雄气概。

3.上文的表达方式是  『C』A.一段是记叙,二段是抒情     B.一段是议论,二段是抒情C.一段是记叙,二段是抒情议论 D.两段都是记叙

4.上文第二段的修辞方法是  『A』  A.一句设问,二三句都是反问  B.一句反问,二三句设问C.三句都是反问              D.一二句设问,三句反问

5.上文以记叙为主,结合抒情议论,这样写法的作用是:『C』

A.更加肯定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B.对记叙的事情起阐发补充作用C.对所记叙的事情的深刻意义作了进一步阐发,又使英雄事迹的教育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6.解释加点的字并注音:「摁」倒:『用力按倒』(èn)       「掰」断:因用力分开使折断。(bāi)

(四)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  『摸』。先  『摸』  到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  『摸』  着小孩的腿,我就一把  『抓』  着  『抱』 起来,『跳』  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

1.上文记叙了一个什么事例,从而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品质和精神:『马玉祥冒火救朝鲜小孩』『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纯洁高尚的品质』

2.在上文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再说说课文中这些词语对有关内容的表现起怎样的作用:『表现了战士不怕危险救朝鲜小孩的英勇』

3.上文横线上的句子属于  『语言』  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  『具有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  的美好心灵。

4.下面每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组合的不同形式归类,有误的一组是:『C』A.浓  情  腿  烟  B.割  劲  剥  功C.烫  遇  管  凳  D.厨  园  匾  衷

(五)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1.上文所写的战斗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二次战役的时候』,地点『书堂站』,人物『志愿军部队的先头连』,故事的起因『敌人想逃走,我军去切断敌人逃路』,经过是『志愿军与敌人进行了壮烈的搏斗』,结果『打死了300多敌人,并使得主力部队聚歼了敌人』

2.摘录有关句子:①时间紧迫『恰恰、眼看、匆匆』②敌众我寡,无险可守『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

3.从“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一句中找出对描写战斗激烈、残酷起补充修饰作用的两个词:『翻、红』

4.当“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时,用了哪几个动词写战士们的英勇?『摔、扑、抱』

5.上文写是什么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通讯这种文体,往往采用多种的表达方式,或记叙或议论抒情,本段文字则属于『记叙』这种表达方式。

7.本段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语句加以概括,这个语句是『一场壮烈的搏斗』

8.从记叙的要素这个角度看,上段的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第二三句则是写了『地点』

9.本段文字从描述的角度上看是属于『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和英勇顽强的精神』

10.文中几处用了数量词,如“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八个小时”其作用是①『表现武器装备敌强我弱』②『说明战斗激烈』

11.文中表明形势紧张、时间紧迫、地形不利的三个词语是:『恰恰』『匆匆』『光光很低』

    (六)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觉着打得解恨!”

1.本文段的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2.本文段记叙的主要内容是『马玉祥要求从炮兵连调到步兵连去』

3.马玉祥要求调到步兵连去的原因是『看见朝鲜老妈妈的窝棚两次被炸』4.这段文字描写马玉祥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5.文段中用“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来比喻马玉祥的形象,突出人物的『淳朴可爱』

6.句子“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属『因果』复句。

7.文中“过瘾”是什么意思:『痛快』,这句话表现了马玉祥的什么精神?『国际主义精神』8.把“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改为主动句:『一阵哭声惊醒了他』

9.本文段交代记叙的要素正确的一项是『D』

A.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B.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结果C.时间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D.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七)亲爱的朋友们,当①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②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③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④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⑤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⑥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塞苹果的“塞”正确读音是『sāi』2.解词: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性命』

3.文段中最突出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分别是『排比』『抒情』4.写出上文大意:『联系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说明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5.文段中哪一句与标题“谁是最可爱的人”照应?『他们的确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6.依次写出文中六个“你”的所指的对象:①『工人』②『农民』③『学生』④『干部』⑤『父母』⑥『夫妇』

7.文段中“这一点”指『这是一种幸福』8.在文段中找出最能归纳出六个“当你...的时候”的内容的语句:『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

9.文段开头六个“当你....的时候”其作用是什么?『具体描写和平幸福生活环境,突出这种生活来之不易,以激起读者对战士的热爱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学与练设计

识记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坚韧()(2)迸()裂
(2)掰()断(4)塞()苹果

2.解释下列词语。
1)淳朴:__.._
2)豁亮:___
(3)坚韧:_
(4)奋不顾身:_._.

3.填空。

1)通讯的内容比消息__..、__。

(2)通讯在表达方式上,不仅用_,还要较多地采用___、__、______。

4.精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文字主要写:___

2)所写的事件时间:__,地点:__,起因:_,结果:_。

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 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巴,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下边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3.本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这段文字是课文的结尾,请你说说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拓展与迁移

阅读下面的通讯,回答文后问题。

黄长华是这样幽默地描述她的工作的:她是个‘石生”上活在城市的“肠道”里,她每天都要给“病人”动手术,每天都要给它“洗洗肠”。

士。果你不了解她的工作,可能会被她的这通“幽默”弄得一头雾水。其实,她只是省城市政排水所一名很普通的职工。不过,她的工作的确与“白衣天使”有异曲同工之处:每天都要 钻到城市的下水道和香井里,清理堵塞物。黄长华说,自己与道路有缘,有缘才会钟爱着道路。 21年过去了,她从一名 24岁的‘学徒工”成长为下水道养护班的班长。别看官小,黄长华管理范围却大,她和8名队员要负责全市40多条道路底下约 9() ’k里长的下水道及5 000多座容井的清疏,平均每天清理垃圾达6吨之多!

清理下水道是件又脏又累的苦活。晴天—身汗,雨天一身水。冬天,地下寒冷刺骨;夏天,地下又闷热得如同罐头。黄长华说,脏累她不怕,就怕碰上危险。一次,合肥金笔厂附近有条下水道被堵了,里面充斥着沼气,她刚一下去,就觉得头晕脑涨,胸口发堵,如果不是被同事及时拉上地面,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每天下班回家,黄长华总是浑身臭气,为不影响别人,这ZI年来,她没有进过一次澡堂。

并不是所有的人对这样的工作都能理解。

有几次暴雨过后,黄长华正在路上疏通客并时,几辆小轿车疾驰而过,溅起的脏水劈头盖脑地淋了她一身。当然,更多的市民对她的工作还是理解的。 1999年 5月的一天,黄长华和队员在清理蜀山路下水道时,不少过往司机见状纷纷向她举手示意。黄长华说,这时,她才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选自2001年5月14 8《新安晚报》)

1.这篇通讯是事件通讯还是人物通讯?请你给这篇通讯拟个标题。

2.工作又脏又累,黄长华描述她工作时为什么又那么幽默?

3.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一、基础题
     1、选文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这样的修辞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填入选文第二段的空缺。
      ①         
      ②         
      ③         
      ④            
      高尚
      高贵
      宽广
      宽容
      刚强
      刚硬
      谦逊
      谦恭

     3、选文的思路是:(     )
       A、先提出那些“兵”,然后引出对他们高尚品质的赞美。
       B、先提出‘有人说’的观点,接着用“看来”、“既看”、“又看”分析这种说法的片面性,只看到志愿军战士的表面情况。
       C、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以对‘有人说”的表面现象的否定来突出揭示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D、采用虚抑实扬的写法,赞美我们的战士,从而批驳轻视“兵”的思想。

(二)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通越、边说话也行。()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还大的幸福。(),”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说:“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
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银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1、选文中空缺的词语依次是:(     )
       A、可只要如果因此
       B、但可是只要所以
       C、可因为只要因此      
       D、但因为如果所以

     2、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战士们以苦为乐,把祖国人民的托付牢记在心。
       B、战士们不愿回到祖国,因为朝鲜还没有完全解放,无脸面对朝鲜人民。
       C、战士们把祖国人民的幸福当做了自己的幸福。
       D、战士甘心为祖国人民吃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文段中,作者大量地直接引述被采访者的谈话。被采访者的谈话中有一个明显的对比,请概括指出这个对比,并简要说说这个对比突出了被采访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4、《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通讯跟同是新闻体裁的消息比,有明显的不同。这从选段中就看得出来。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      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       ;不仅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议论、抒情等方式。


二、课外阅读。
    美哉,书卷气
    [ ①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致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②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③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鹦。”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非常喜爱莎剧。却不能欣赏莎翁的十四行诗集,使我着迷的是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那美丽的内慧,那跳动的爱的火焰,实在让人。心醉。再说,我对音乐是门外汉。偶然在《读书》上读到辛丰年谈音乐的大作,可谓声情并茂,以后读一篇爱一篇,结下不解之缘。《永玉三记》之三的《芥末居杂记》是画册,在书摊上匆匆翻着,而难割爱,于是买下一本,置诸案头。生平琐屑,以此为乐。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们沦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的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④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1、文句①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是:,文句①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  
                                                                        

     2、文句②说“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成语“浅尝辄止”中的“辄”是之意。
                                                                        

     4、文句③“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6、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面三个自然段讲“读书的重要处”似乎不大吻合,能否去掉此段?为什么?
                                                                        

     7、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文句④的含义。
                                                                        




答案
一、 l、 设问。引起读者对“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回答的注意,加深印象,使人深思。
     2、 ① 高尚
         ② 刚强
         ③ 谦逊
         ④ 宽广
     3、 C
(二)1、 B
      2、 B
      3、 这个对比是指志愿军战士前方生活与祖国人民后方生活的对比,一个艰辛,一个安宁、幸福。通过这个对比,突出了战士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揭示出他们才是最有崇高思想、最可爱的人。
      4、 细节人描写
二、 l、 外表打扮光鲜,实则没有知识和修养,思想浅薄、贫乏总领全文
     2、 只有读书,才能对照自身,发现在自己生命深层起作用的丑恶的东西,从而加强警觉,改正自身不足,完善自我。
     3、 就
     4、 读书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书本为我所用,而不做书的奴隶
     5、 “读书大可随缘”
     6、 不能。此段进一步完善中心,读书不仅要认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不能只为读而读,要为丰富自己而改。
     7、 卢浮宫是巴黎的骄傲,说明精神财富对人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希望包括孩子在内的中国人多读书,好让自己的头也“抬得高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时宁鸿彬教师的一个教例(见《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9期  朱家林的文章)。
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和。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
①学生一:我认为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打仗时的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打完仗从阵地上下来的事,而“谈话”写的是休息时的事。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包括了战士们的一切活动,这三个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②学生二:我认为这三个事例所在的地点也不同,松骨战斗写的是战场的上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路上和朝鲜老乡家里的事,防空洞谈话写的是防空洞里的事。这三个事例代表战士们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样写是有代表性的。
③学生三:我觉得这三个事例人与事也不一样。第一个事例写的是与敌人打仗,第二个事全写的是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写的是一个战士的心里话。三个事例写了集体,也写了个人;写了打仗,也写的打仗以外的事;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所以这三具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④学生四:我认为这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三种不贩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对敌人的恨,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对朝鲜人民的爱,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对朋友、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了,是有代表性的。
⑤学生五:我认为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三个方面的崇高品质。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

[评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设计,教师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课文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设计的妙点就在那有力的“问”: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
它妙在带动了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它妙在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训练作用。
它妙在既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又充分展现了思维的训练的魅力。
它妙在教给了学生品味同类结构作品的方法。
它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真是“妙在这一问”。
那么,这究章竟是怎样的一“问”呢?
这个“问”,叫做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它是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许多问”,运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而代之以让学生在牵动全篇课文的提问下深层次思考。一般来讲,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方面的运用:
1、在课文预习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提高预读的质量,加深思维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拉出课文教学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重要问题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
“妙在这一问”——多以美妙的教学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7 01: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