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课堂教学“五步曲”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又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教学方法做了尝试性的改革,并形成了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导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教学来说,亦如此。一个好的开场白,不但能引人入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能力。“导”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复习巩固式、漫画式、歌曲式、问题式等。到底采用何种形式,需根据内容而定。比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可采用漫画式导入;讲解“依法服兵役”时,可采用歌曲式导入。

二、读

“读”是学生理清教材章节脉络的前提,是把握框题重点与难点的条件;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导”之后,学生根据本节学习目标,进行略读,大体了解本框内容;然后进行精读,把握重点、难点。如“法律的含义”一节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去读,先略读把握本节共写了几方面内容,得出:一、法律和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再去精读,明确法律的特殊性,得出: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讲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讲”包括教师的启发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活动。

1、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法律的特殊性”一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封建帝王说的话就是法律,国家主席说的话是法律吗?”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而后指出我国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讲授若面面俱到,势必会面面不到。故讲解应有选择,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法律的含义”一节,我紧紧抓住法律的特殊性这一重点、难点。其它知识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3、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上课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提出一些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设模拟法庭,进行社会调查等。

四、练

“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包括:讲中练和讲后练。

1、讲中练,也就是教师的讲、点拨与练结合在一起,边讲边练。讲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面已提到)。

2、讲后练,也就是教师在讲后出示练习,集中进行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应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以能力训练为主。

五、议

“议”是学生思维的拓展。在课堂教学最后几分钟,教师出示问题──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如在学习“法律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一节后,出示材料“学生张某和李某游长城时,张某提出在城墙上刻字留念,李某欣然同意,于是二人在城墙上刻下了‘张某和李某到此一游’几个字。”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应受到什么处罚?给我们什么启示?

以上“五步”教学法的实施,从效果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教与学都无定法,要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教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谈新课程下教学情境的设置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一时还不会进入灭亡的境地。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穿插趣味故事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可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扬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学习尊师重教内容时,可举“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尊重老师。

三、借助诗文佳句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奴隶社会剥削特点时,可引用《诗经》中“硕鼠”一诗,加深对奴隶制度剥削残酷性的认识;讲解封建社会剥削时,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理解封建剥削的特点和根源。再比如,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漫画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五、插放优秀歌曲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政治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例如,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时,播放《社会主义好》。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六、利用录像资料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击毒品犯罪”一框,由于学生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感受,所以对毒品犯罪及司法打击力度问题认识不深。讲课时,教师可利用录像,再现“鸦片战争”、“虎门硝烟”等历史情境,由学生谈出对毒品的认识,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时,可播放“大舜”号滚装船海上失事录像资料,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如讲解初一“挫折孕育着成功”一框时,由学生自己举出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对待挫折,勇于战胜挫折,使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适时地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可以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可收到“一石三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多媒体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山东省微山欢城一中 杨春荣 段恒 277606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可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思想品德课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使不少思想品德教师“教而生畏”。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看不到多媒体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的物质支撑,就很难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发展服务,就很难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人类技术的成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日臻成熟的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现代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

一、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今日说法”、“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运用多媒体,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体系

1、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彰显多媒体优势。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因此,以灵活的“教学内容”要素补充相对固定的“教材”要素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信息”要素的加入,为思想品德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新鲜”的活水和血液,也为“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因此,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进行远程教育,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2、灵活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入手,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且极易受到干扰,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通过促进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栏目,如“个案分析”、“生活场景”、“今日说法”、“中国在线”、“忆往昔”、“焦点评述”等,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材料展示形式的选择上,要灵活掌握。比如可适当制作一些漫画、动画,下载一些图片,剪辑一些影片资料,整理一些新闻报道等等,但不管怎样选择,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学效果最大化,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学,在兴趣中用,以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

3、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与活动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时事评论课”,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方位展示相关资料,开拓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容量,为学生评论提供充足的素材;与思想品德课密切相关的时政新闻,因与上课时间冲突,学生无法准时收看,而多媒体网络则有利于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新闻补报”;初次参加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同学因没有经验、不熟悉竞赛规则而不敢面对,即使老师极力发动亦难以奏效,而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示竞赛现场,使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连续几次观摩,同学们便能基本掌握一些参赛技巧、规则,并拥有了充分的自信,即使是初次参赛同学,也能从容上场,坦然面对,“万事开头难”也不再难了,总之,多媒体弥补了活动课中的不足,丰富了活动课内容,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运用要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忽视多媒体使用中的细节,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这些细节包括:(1)多媒体设备在课前没有检测或试用,小故障没被发现或发现后没及时排除。(2)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时间不恰当,展示时间过早、过迟都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一次展示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学生视觉或听觉器官的疲劳。(3)多媒体运用次数不恰当,单一影像多次重复刺激,形成了学生兴奋点的抑制。(4)使用完毕没有及时关闭多媒体设备,也会引起学生分心。鉴于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还应遵循相应原则。

1、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2、实效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使多媒体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3、师生互动原则。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当然,恰当地将多媒体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并非易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者──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自学辅导教学法应用初探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南屯煤矿职工子弟学校 冯计友 2735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的诸多弊端: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识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显而易见,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素质是难以真正得到提高的。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种切实体现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倡导的自学辅导教学,乃是当前在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点金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遂产生了下决心改革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重教研轻学研,重教改轻学改,重教法轻学法”而导致的“填鸭式”的被动型教学模式,大胆设计符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一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念头。

自2003年秋季开学始,笔者便在所任初中一年级6个平行班240名学生中着手实施了“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教改实验,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大体划分为“编制导学提纲→自读教材答疑→组织讨论交流→反馈点拨深化→辅导练习归纳”五个环节,并长期坚持“课堂五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原则不动摇,使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过去“教师的独角戏”摇身变为现在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

第一环节:编制导学提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在2003—2004学年、2004—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笔者在认真研读初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自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第二环节:自读教材答疑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对未知的探索。”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学者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的过程是最好的独立钻研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环节。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通过自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真正地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方法,笔者要求学生读书切忌“走马观花”,务必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结合”即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辑结合,使阅读与思考真正统一起来。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时也留下点时间让学生看书,但笔者认为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花架子”而已,在那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里,至多能起到一个“水过地皮湿”的效果,学生是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鉴于此,笔者逐步地将学生预习的方式由课堂预习转化为课前预习与课堂预习相结合,在课堂上随机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重点、难点,并把主要内容分析清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抓住重点和主要内容的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环节:组织讨论交流

《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不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组织讨论时,笔者注重广泛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耳听,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对于那些比较爱发表看法的同学,注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培育“火种”,发挥好带头作用。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反面观点注重加以引导,而不是一下子驳回,“一棍子打死”,要经过同学间思想的激烈交锋来达到正确的认识,“真理愈辩愈明”讲的即是这个道理。平时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普遍反映:“经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硬塞’给我们的答案领悟得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讨论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经久难忘,使其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使其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得到巩固,使原来理解不够清楚、掌握不够准确的知识及时得到矫正,使学生发挥出主体思维的“共振效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而在讨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又为下面环节中的点拨深化、归纳总结作好了准备,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增强了授课的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四环节:反馈点拨深化

利用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调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情,才能判定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进而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点拨,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当思维发生偏差时,可“导一导”再纠正;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可“议一议”再统一;当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时,可“等一等”再疏导。

针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即哪些地方学生弄懂了,哪些地方学生虽然弄懂了但理解深度不够,哪些地方还没有弄懂,哪些地方存在学生遗漏、忽略的知识点。教师在掌握上述各种不同情况后再“对症下药”: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在自学讨论环节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即不需要再讲的知识点应坚决不讲,切实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对于那些学生虽懂但理解不深、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讲,但不是从头讲,而是在学生不甚明了的地方认真讲,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对于那些学生还没有弄懂的地方,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务必驱除“拦路虎”、搬掉“绊脚石”、啃下“硬骨头”。对于学生遗漏、疏忽的地方,教师还应再提醒一下,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对于本节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应结合课前编制的导学提纲,作为精讲的内容讲深讲透,通过解开知识纽结,来带动理解一般性的东西,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讲解时应尽量使用启发式的语言,教师可提问,学生可插话,尽量使学生听课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第五环节:辅导练习归纳

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自学辅导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依赖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掌握主要是概念学习和命题(即原理)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需要建立在准确、牢固的记忆基础上。卢仲衡教授的自辅教学实验表明:优等生自学十分钟的内容,后进生要三十分钟才能学完,而且还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在辅导学生练习之初,笔者坚持由学生本人根据自身实际自选练习遍数、次数,练会为止,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而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而后再要求学生自拟试题练习、同学之间相互命题检测,聘请同学科教师命题考查,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多变式、多题型的反复练习、测试,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体优化,这也是符合“过度学习”的程度达150%时学习效果最佳,记忆最牢固、持久这一实验结果的。

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量的知识后,还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将分散的知识趋于集中,零碎的东西变为系统,杂乱的内容构成条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在最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发现问题、分析案例、归纳整理,综合大家的正确意见,胜过老师讲好几遍!”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练习并及时核对正误、纠正偏差。当然,在这里教师本人素质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在进行这一教改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如何阅读助学资料、如何参与课堂讨论、如何反馈教学信息、如何进行练习归纳,努力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这句教育箴言。这样,很快就会使学生形成在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很快地迁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教育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有资料显示: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转移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获得这些结论。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的是怎样寻找真理。”叶圣陶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学生的自学是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四个学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自学辅导教学法应用的初步实验充分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六化”原则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些都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具体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搞好政治教学,需遵循“六化”原则。

一、优化教学思想

1、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育人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渠道。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2、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传统的教学历来以“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为核心。老师画框框,学生背条条。而现在,随着政治考试的改革,开放性试卷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提高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为最终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具备了各种能力之后,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付各种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素质及能力,才是其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3、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当今是改革的时代,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政治教师若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改革时代的节拍,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注意把握新形势、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否则,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除了坚持“四为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节时,可采用小品的方式,由学生分别扮演“销售者”和“消费者”。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2、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可采用“竞赛法”进行教学。老师备课时出好竞赛试题,题型包括基础必答、能力提高、智慧风险等。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别记分、现场亮分的办法,最后加分排出名次,老师总结。此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3、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法律的含义时,可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古代帝王说的话就是法律,国家主席说的话是法律吗”?再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此法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着重于疏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四、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以一棵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为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将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课堂组织成一个温暖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优化教学材料

目前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课堂效果差,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未能满足中学生“求真”、“求新”、“求实”的心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时,要多方面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资料的收集应遵循适用性、时效性的原则。所选的教学材料要既能突出基础性,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更能抓住热点,突出实战性。其中《中学生时政报》、《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都是很好的资源。

六、优化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把道理讲清楚还不能说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觉悟如何,最后都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政治课应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调查、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大胆探索,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习“环境问题”时,先让学生对本地区进行调查,了解环境的现状,然后提出解决的措施,并写出报告或小论文。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广东省从化市太平第二中学 叶伟胜 510990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使用人教版教材过程中尝试体验式教学法的体会。

一、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尝试

1、建立学友型师生关系

我们的政治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摒弃知识权威的陈旧本位意识,积极建立学友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些师生互学、角色互换活动,多给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提出问题。罗杰斯就曾说过:“教师首先需要对人寄予深信。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允许他有选择他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机会。” 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甚至教师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情绪的较大波动。因而,教师在走进课堂时应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学时,富有激情,能运用生动的语言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形象的体态、丰富的表情,这样必然会由浅入深地“感染”学生,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2、情景体验

(1)小品。小品是学生感兴趣的文娱形式,在课上偶尔采取小品的艺术形式,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分析自信、自卑、自负三者区别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编写有关方面的台词,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分别扮演自信、自卑、自负三者不同的表情及言语,同时展开小组竞赛,及时给予评价。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参加表演的同学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2)音乐。音乐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如《唱响自信之歌》一课中采用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人生当自强》一课中采用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少年能自强》一课中采用成龙的《男儿当自强》;《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中采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李克勤的《红日》等等,这些歌曲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的体验。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师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以打动学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讲述《人生当自强》一课中我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的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人们眼中的他,一贯是健康、快乐、成熟、坚毅的阳光形象,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他的电影,永远都以拼搏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的斗志。这一真实的例子无疑让学生对自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角色体验。这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或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如:讲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采用了活动《盲行游戏》。让一个同学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丝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让其在原地转三圈,然后由“拐杖”带领他穿越有障碍的路线。“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有了新的体验。

3、辩论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科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辩论课上,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下课时,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4、阅读、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阅读的材料,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如《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中讲述依赖的危害性时引用了以下一则材料。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他就跳读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领略了他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魏永康的学习让人们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老师担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交往,没有自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安排他的大学生活,他的妈妈陪读了四年。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他不得不从中科院肄学,回到了老家。

学生阅读后,以课堂所学内容为中心,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深深地为材料中的主人公惋惜,体会到自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生活的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鸡块、炒土豆、炒扁豆与白饭;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还要写心得。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6、学习评价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他们成了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同时,也使学生成了应付考试、搏取考分的机器。这无疑是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相悖的。我们不应仅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某个学生政治学得好坏,而应将卷面考试与行为测试相结合。此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成为自我行为评价和同学间行为互评的主体。因为,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仅在于求得其公正性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知耻而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思想虽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但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只有在获取触及深层情感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发展,优良的品格才能弘扬,能力也才能提升。

二、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虽然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效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也有很强的可行性,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验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情景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宜运用此教学方法。

2、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最好能够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注意平时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如若不然,准备一个典型的、纯化的“思想实验”,会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

3、整个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实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而且最好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常用的投影、幻灯等简单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体验式教学所要求的条件的。

4、应采取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新的评价方式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可以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重结果也重过程,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取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方式。这些对于一个星期最少12节课的政治教师,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5、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

一节课40分种,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学习。体验式教学,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操作者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还应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学校应支持教师作出大胆的尝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七年级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听课随想



湖北省安陆市伏水初中 王官清 432626  



我市在四月中旬举办了七年级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笔者听课后有如下感想,与同行们交流。

1.选例问题

七年级教材每课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学生对许多名人的事迹不甚了解,因此学生不易产生共鸣。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熏陶,是否应该用学生身边的凡人凡事,教学生辨别是非。名人高高在上,学生仰视,但难以亲近。

2.讨论交流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自由开放。但是我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讨论有“花架子”之嫌。对学生讨论缺乏引导,不会组织讨论,如没有讨论记录,没有深度,讨论的时间又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3.课本利用问题

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本,缺乏开发性和自主性,缺乏创造性。教学内容完全按课本来讲,内容多,讲不透,学生也理解不透。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按课本要讲三个问题:挫折的含义、挫折产生的原因、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有的老师在挫折产生的原因上过多地纠缠,而忽视了关于对待挫折的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最困惑的是如何对待挫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例子,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课本的编排注重联系实际,弱化了理论性。可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硬要从例子中归纳出一二三条来,结果学生怎么也启而不发,教者只好自己自问自答地在黑板上板书。例如在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几个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坚强意志的几个特征:坚韧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作用吗?

5.课件制作和利用问题

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创造性工作的平台,但是有的课件实际是一个投影仪,把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放大搬到大屏幕上而已,缺乏时代感,缺乏感染力,缺乏对学生的鼓动性。思品教育的现实题材犹为广泛,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地下载许多现实、典型的图片新闻,如印度洋海啸、煤矿瓦斯爆炸、伊拉克战争、西北部发生的沙尘暴、佘祥林冤案等等。

6.教学机智问题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教学机智,必然使本来应该出采的地方平平淡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挫折一节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曾经遇到过哪些挫折?”可是老师没有反应,造成冷场。假如老师机智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向学生介绍自己经历的一次典型挫折,以及这次挫折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学生自然明白了挫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节课对学生一定大有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8 21: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