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之为育语感



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双语小学 何黄海



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老师们时常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某些语言品析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学生乐此不疲地挖掘一个又一个的“内涵”,似乎只有让学生把细致到一字一词的课文语言咀嚼透了,学生的语感才会得到培养。事实果真如此吗?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显然,学生的语感离不开他本人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语感只有通过他自身大量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就课堂教学而言,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作为”: “要做什么”;而在于“不作为”:明白自己“不应做什么”。老师要有无为之为的勇气和智慧,要把课堂活动的时空留给学生。

“无为”之一:课堂形态,让学生“静默”行不行?

《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那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教师或许可以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让学生去同情小女孩的命运,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让学生去探究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段的教学:他自己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轻轻地齐读了几遍,之后,课堂出现了长达一分多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在这一分多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段文字所包容的极其丰富的艺术悲剧美:在微笑中冻死的小女孩、在希望中毁灭的美、在虚幻中曾经如此美丽又脆弱的幸福……初升的“新年的太阳”本应带给人们新的希望和温暖,然而,它今天首先照到的,却是一具小小的尸体!

叶圣陶在《训练语感》一文曾对语感发出如此的感叹:“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想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兴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叶老的这段话说明,联想和想象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在教师毫无作为的课堂静默中,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品味文字带来的丰富内涵:“微笑”蕴涵的“痛苦”、“死了”换来的“解脱”、“太阳”照射下的“毁灭”、“幸福”蕴藏的“悲剧”等等,从而大大提升的学生的语感能力。

“无为”之二:理解词句,让学生“猜猜”行不行?

众所周知,对词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是提高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深谙此理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时也曾鞠躬尽瘁。然而,如果承认语感具有个体活动的特征,我们是否可进一步作一个大胆的假设:理解词句,教师不作任何的分析和讲解,只让学生自我揣摩可不可以?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某教师执教一年级《王二小》):

师: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老师,什么叫“八路军”?

师:谁来猜一猜?

生:八路军是头上戴五角星的人。

生:我知道,八路军是好人。

师:说得好!

生:八路军是打鬼子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日本鬼子来村里扫荡,因为八路军会打鬼子。

生:八路军是帮助老百姓的人。

师:为什么呀?

生;课文上说,鬼子来的时候,八路军带领村里的人转移了。

师:你真会读书!

该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八路军”这个词时,既没有对学生作正面的引导,也没有给学生做任何的解释。他的行为只有两个:一让学生“猜”,二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从表面看,老师几乎毫无有任何意义的作为,然而,细细一掂量,我们却不禁为教师让学生猜词语意思的行动大声叫好!它尊重了学生语感培养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联系生活经验;二是联系特定语境。生活经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儿童的语文学习正是在他已有的社会生活经历上展开的。因此,儿童会把“八路军”同“头上戴五角星的人”联系起来。联系语境学习语言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规律。学生的“猜”正是在课文语境中积极揣摩语言的行为,“八路军是打鬼子的人”、“八路军是帮助老百姓的人”,孩子们说得多精彩!

“无为”之三:阅读文本,让学生“背背”行不行?

学生的语感水平和他自身的阅读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提高语感能力,一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还要大量背诵、积累语言。须知积累语言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面对名篇名段,教师是否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得“透彻”?可否从种种繁杂的阅读指导策略中挣脱出来,采取一种“不作为”的态度,让学生直接通过大量的朗读背诵来感悟语言?古人早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积累层次的背诵具有整合和审美的功能,它能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蕴藏在语言之中的特定表象和思维情感,所谓“寻言以明象”、“学文以闻道”即是此理。如《火烧云》结尾一段:“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这段文字除了告诉人们火烧云变化速度快、大自然很美之外,更可能给语感敏锐的人传达出这样不同的信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积极发现的生活追求等。让学生背诵,教师不作任何的分析,从表面看,老师的这种“无为”似乎对学生深刻地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毫无作用,实际上,正是老师的“无为”给学生语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无为”并不是毫无目的指向的无意义行为,它出于尊重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实践的需要。“无为”是老师对学生语言感悟的积极期待状态,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教师 “无为”的行为保证了学生拥有完整独立的语感实践时间并使学生在其中培育了语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



黄少虹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有时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未来的一代“独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应得到重视的决定因素。

所谓逆境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试用本)的《中国石》,写的是一个戈壁滩上的哨兵捡到一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石”。后来“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

从此以后,无论在怎样寂寞艰苦的情形下,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人民交给他的站岗放哨的重任。祖国在他心中,“中国石”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滩这个逆境。因为这位战士懂得,我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安全我安全。第十册的《挑山工》,讲述了挑山工负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时起程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达目的地。这靠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

就像挑山工朴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话,“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因为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使下进行的。对此,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

《圆明园的毁灭》(试用本)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品质是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优秀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意志的锻炼才更加坚决。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磨练中稳定下来。在艰难、危险、挫折、逆境中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断完善、美好、高尚起来。《考试》(试用本),写的是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小学生中做实验获得成功的事。当教育家问学生原因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对此,这位教育家感慨万分。《一个苹果》一文叙述了在一次战役中,整整7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谦让地传一个苹果吃的动人故事。

《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博。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逆境教育思想在能力训练上的体现

能力是人们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同样的条件下,最简捷、最准确、最顺利地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

1.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倔强的小红军》、《一个苹果》、《峨眉道上》等课文都表现了人们在艰苦情况下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叙述小金花失去妈妈时,以顽强的意志克制了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小金花承受悲痛的能力。《“你们想错了”》表现了方志敏在敌人的威逼下的不屈精神和承受能力,《珍贵的教科书》表现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化悲痛为力量的能力。

3.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

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

《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4.处理复杂情况能力的培养

逆境教育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处理纷繁复杂情况的能力的培养。《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告诉我们,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冀中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地道战,并且不断改进、丰富、扩大、发展起来。针对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的破坏方式,冀中人民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人们在战争中培养起来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畏强暴,克服险阻,勇往直前,力破顽敌的精神。

四、逆境教育思想在信念确立上的体现

信念是指人们的观念和信仰,是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意识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观念和崇高的信仰,就能为所追求的目标而牺牲一切。

1.在意识观念方面进行逆境教育

观念是人们在意志支配下所追求的理想。观念形成了,就有了一定的奋斗目标。课文中的此类内容十分丰富:爱迪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难,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李时珍从小立志,救死扶伤,历尽27年的艰辛,编写了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茅以升潜心研究,反复摸索,努力实践,终于成为我国桥梁专家。他们就是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而如痴如醉地追求的观念的支配下而有所成就的。

2.在崇高信仰方面进行逆境教育

信仰是指人们对所追求的事理的信奉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有了一定的信仰,就能力之献出一切,乃至生命。《刘胡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等表现了英雄人物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为实现理想而拼搏到最后一刻。《“绿色的办公室”》、《八角楼上》等再现了人民的导师和领袖,为实现崇高的信仰而不懈努力,安危不移,甘苦不变,生死不渝。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逆境教育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在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加强美育的愉快教育中,切不可忽视逆境教育思想,要把逆境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感与语感教学



陈小敏



语感与语感教学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语感的重要作用,大至一篇文章的诵读,或惊喜,或抑闷,或悲愤,小至一个字词的斟酌、比较,无不与语感有密切联系。一个句子读得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这其中靠的就是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是来自形成的语文习惯。吕叔湘先生认为,人们在分析写作时,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到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合适;直觉地感觉到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里所谓“直觉地”不是出于什么本能,而是已经养成的语文习惯在那里起作用。

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旬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精心揣摩,深入理解。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要学会理解文字表达深层的含义。朱自清的《绿》一文,写梅雨亭的所在位置和气势:“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突出它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一个“浮”字,既突出了亭子的动态感,又衬托了亭子的凌空、轻灵的特点。再比如写瀑流溅出的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更像杨花,“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个“倏”字,一个“钻”字,形象地突出了水花细、轻、滑、冷的特点。通过分析名篇,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的目的。

加强诵读,认真体味。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忌直,意忌浅,咏忌露,味忌短”,是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单是从题材与描写手法看,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作者通过父亲往返铁道,攀爬月台买桔子的艰难形象,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怜与依恋,而儿子的内疚、自责,对父亲的感激、哀怜之情,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了。再加上当时的生活背景、当事人的种种遭遇,更为父子离别增添了一份惆怅。对这类课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认真体味。

仔细分析,注重形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学生领略到作者的感情,就要注重作品中的形象感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鲜明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例如鲁迅的《故乡》,如果只是讲究字词的理解、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而不通过形象的分析,将三十年前天真活泼的闰土,与三十年后中年的闰土作一个鲜明的对照,那么学生就无法感悟到中年闰土身上所笼罩的那个悲剧时代投下的阴影,从而体味到旧中国农村所以破败,农民生活所以贫困的根源。用这种方法持之以恒进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会相应提高。

发挥联想,神领意会。艺术创作往往是藏锋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阅该文章,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茧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比如小说《祝福》,我们首先看到样林嫂拄着“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碗,“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神色”。阻着情节的展开,我们逐惭了解了鲁镇这一环境,祥林嫂的性格以及她的生活经历;再联想到旧中国劳动妇女没有地位.受压迫凌辱的生活情景,并通过想象自然而然地把它融入到小说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中去。这样,祥林嫂的形象、生活的环境以及她的所作所为逐渐明晰、具体、生动起来,学生就可以摆脱泛泛的,即兴式的欣赏,从形象中超越出来,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认识到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加深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感情。

反复朗读,加强语感。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举个例子,经过朗读训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念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声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比如念到“难道是……”时,自然会注意反问句式结尾的反问词,读时一定会有意识地提高音调,读出语气。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朗诵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的语感。

快速感悟,增强能力。要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理解能力、精确的领悟能力,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意会神明,快速感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训练可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渐次进行。比如让学生默读一两遍原文(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然后指出所给文字的主旨,以及其中的结构条理、重要的字、句等等。要特别提醒学生,在一段语流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意义,又省略和隐含某些意义,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先后相承,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先定范围再作阐发,有的有所表述、有所省略。如果对相关的字眼熟视无睹,阅读理解必定出现脱离语境的偏差。所以,快速感悟,既强调快,更强调准确、完整。一般来说.在读记叙文时,应注意对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种情的因果等诸因素综合掌握;读阐述事理文章时.应注意作者针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问题,力求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在读抒情文章时,应注意掌握作者的倾向、感情的基调等等。

语感的形成,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用,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陈小敏: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文教育要涵刍议



洪强强



26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曾围绕“人文精神”进行过一场热烈的讨论。由于这场讨论关涉现代中国文化选择的价值尺度之确立,颇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理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但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学界对此的反应则较为迟钝和冷漠,而且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大多限于“人文主义教育”的论域,焦点也集中在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之类问题,至于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人文教育在教育中提位置和意义是什么,却不甚了了。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这几年,有关人文教育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但对诸如“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之类的基本范畴则众说纷纭,且缺乏深入的探讨。显然,在落实“人文精神教育”之前,精确的学术反省与开放的对话不可或缺。事实上,如果人文教育不能被赋予某种确切而适当的内涵,不要说不可能落实于学校教育之中,就连对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肯定,恐怕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感性幻想。鉴于此,本文试就人文精神及其教育的主要内涵作一抛砖引玉式的论述。

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

一个概念的意义总是能动的,并且与具体的语境相关。历史地看,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大致粗略地可划分为以下内容:

1.古代追求的圆满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古代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在古希腊,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则创立了系统的humanitas学说humanitas有“人性”的意蕴,又与“教化”一词通用,所以西塞罗用它来指称一种培养人成其为人,即自由公民的教育大纲。它构成了被称为“通艺”或“学艺”的领域,包括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和数学等学科,主要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

古代中国作为“礼仪文明之邦”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所谓的“人文化成”就是对天下人推行道德教化,这便是“圣王”的品格和圣贤的文化使命。《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孟子?滕文公章》在论及三代的学校教育时便指认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到了孔子,大家都知道,其“六艺”之教乃以道德修养统摄之,以造就所谓君子人格。孔子之后的《大学》的教育追求更明示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显然,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人文精神,具有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尽管中西古典人文精神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培养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其特点,正像许苏民先生所说的,体现一种“原始的圆满”。

2.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中心与中世纪宗教异化相抗衡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

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是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与中世纪神学和宗教异化相抗衡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蕴含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现世生活幸福的权力,尊重爱情与人的感性生活。其次,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等级制度,强调衡量人的标准应是他的知识与德行,理想的教育应培养全知全能的人。第三,反对中世纪独断和文化专制主义,主张宗教宽容、思想宽容以及言论自由等等,提倡多元开放的文化及心态。与此相适应,人文主义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从封建专制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具有广博的学识、健康的体魄以及勇敢、克制、坚定、爱国等道德,是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上述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精神之旨趣,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运用其理性的权利。与上述时代相对应的中国,尚未从封建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以极为缺乏上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3.19世纪末以来作为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教育。

如果说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确立个体性原则的同时逐渐走向更强调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必然性的话,那么,19世纪后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则更注重个体及其独特价值,强调个人在情感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一般说来,现代的人文主义者普遍认为,科学旨在得出普遍规律,人文则更注重活动和选择的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强调工具理性,而人文则看重价值理性、终极关怀。

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本世纪20年代以后,科学主义色彩极浓的实证教育成了西方教育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扩大知识面和追求美好高尚的真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如工程师、医生、律师、会计师或技术工人,等等,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教育进入市场,高价的市场商品实行即成为衡量教育成就的标准,教育成为机器般的“知识工业”,好像能直接产生金钱和社会地位似的。这在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教学机器”理论中尤为具有代表性。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也盛行于近20年来的中国教育领域。这也正是当今中国新人文主义复起的社会背景之一。

作为不同语境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你还可以举出许多。你可以从时间序列上作出划分,也可以从不同的内涵与旨趣上作出区分。对历史的回顾和概括,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文精神的未来。下面要论述的,也仅是笔者所指认的一种。

二、作为一种知识分子话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蕴含

《辞海》对“人文科学”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④在广义意义上,笔者有不同的理解。以下的引述,是笔者关于人文精神教育要涵定调的基础。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的“人文学科”条则是这样说的:“人文学科的教育是非行业性、非职业性的,它关注的是促使个人成熟为人或公民(自由人),而不是使之成为某一特殊领域的工作者。”

黄克剑先生在《人文学论纲》一文中认为:“人文学不是一门求‘知’意味上的学问,它并非与知识无缘,但其归趣毕竟在于‘觉’。”“心动之于外向度而有认知之学,心动之于内向度而有觉悟之学。以认知为主导的学问是‘科学’,以觉悟为主导的学问是‘人文学’。”“出于对人生意义的眷注,去反省、领会以图矫正或倡扬人的实践行为、精神行为中的‘态度’是人文学的本份,正是因着这个本份,它把自己同种种社会科学区别开来。”⑤在黄克剑先生看来,人文学就是关于人的生命祈向或价值取向之学。

类似于上述人文观的观点还不少。如基尔克果曾说到两种类型的知识,一种是关涉这个世界的单纯知识,关涉作为这个世界一部分的自我本身的知识;另一种是关涉世界对于人必须有意义、人对世界也必须有意义的知识。⑥还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首要和核心的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对人们生命的敬畏和关注,并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⑦

笔者在此无意也无能力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下定义。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系统。这里只能提供一个人文精神教育内涵的基本构成与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参与交流与对话。本文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构思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人文传统的扬弃性的批判与继承;基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性及其健康发展的需要,探讨促进社会更美好、人生更幸福的途径。

粗泛地说,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在于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知情意行。它所涉及的范围应涵盖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不是现行的只关注大学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以帮助公民(尤其是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它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层面:

1.人之为人、人所特有的文化素养。

人性的自然基础是人的肉体。由于人们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的衣食住行等行为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种文化属性,使人从狭义运动界中提升出来。人在何种程度上对待自己的肉体机能,可以用来判定人在何种程度上把自己与动物界区别开来,或使自己成为何种文化层次、何种意义上的人。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在这里的价值体现是:追求人类对于自己的外在自然和自己的内在自然(动物式的情欲)的自觉超越,使人的感性生活具有日益丰富而健康的文化品位。

人类赖以进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作为精神活动的人文教育,在上述层面上的目的及功能在于:帮助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年,克服“自然人”以及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产生的弱点,避免其误入歧途,成为极尽欲求的人;扬弃贪婪、自私、懒惰、专制、狡诈、嫉妒等动物式自然性及社会进化中无法避免的消极面,使其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这便是人文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

2.确立个体精神原则,尊重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力。人文精神同时也应当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人的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一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⑧胡绳先生曾在《理性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的能力,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我认为,这其中的思想自由尤为重要。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类的伟大来自思想。”他还指出,人类的全部高尚集于思想。显然,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当然,上面所说的“自由”、“自主”是有合理限度的,是受一定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所制约的。

在此层面上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较为缺乏的,而我们的教育在强化居主流意识形态的“道统”时,并没有为学生独立运用其理性营造相应的话语与适当的空间。马克思曾把理想社会的最高成果看作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目由个性”⑨未来社会则被规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⑩因此,这一层面的人文教育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旨归,并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3.在教养有素的基础上,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自由方面的发展。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情感和意志曾被当成非理性的东西而遭贬低,人们往往忽视了激情、热情、意志力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之本质的力量。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一书中,曾引用叶澜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以为这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⑾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含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⑿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4.人文精神及其教育既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并表现为真善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又具有超越当下而展示未来的韵味。

这种超越可体现为某种终极关怀,也可能具有某种精神乌托邦性质。前者往往意味着反思与批判,后者则承担着对世俗的制衡。当然,这种超越和制衡也有其合理性的限度,否则将走向它的负面。由于人文精神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哲学问题,是一个对于人类的爱的终极关怀问题,那么,拥有这种终极关怀的教育学者,就诚如李政涛先生所论述的:

他们意味着拥有对人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关注。在这种敬畏和关注中,饱含对人类命运和境遇的体察和同情,时刻怀着对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期待。

不将自己的关怀视野局限在有限的生命和生命的有限上,总是试图超越有限,关切无限,并在这种对有限的超越中,在教育及其思考中,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和意义。

他全部的目标是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完善人的生命,使人性的光华在教育中得以闪现。最重要的还在于他试图以教育为手段,促成人类整体与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

具有体验性的生存的性格,亲身参与教育过程,并参与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历程和生命价值的获得过程中。

他的一生都在竭力追求这样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理、公正、自由、勇气、希望和爱,试图使自己作为学者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⒀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人文教育并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诸如文、史、哲、艺、体等)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主要并不等于全部。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是教师。因此,人文教育是可以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的。我们不能说一个文学家就肯定比一个物理学家更富有人文精神,事实上,爱因斯坦就比许多文史哲专家更富有人文精神。此外,我们也不能把人文教育仅仅当成是大学的事,严格地说,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从幼儿开始的。在“功利主义”教育的传统与现实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人文教育更凸显其意义和价值。中国的人文教育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人士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几个重要特性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夏玉成



一、系统性

口语训练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出发,根据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循序进行,训练的过程要呈梯度渐进。这在新大纲上有鲜明的体现。从内容上说,低年级要求“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中年级“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高年级“转述别人讲话”,可见难度逐渐加大;从方式上来说,由复述、讲述到转述,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方式越来越复杂。而口语交流的互动训练要求也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其中特别提到了学生口语交际情感的培养,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切不可提出过高要求,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鼓励、表扬,使他们敢说,愿说,善说。

口语训练既要体现纵向的梯度发展,又要体现横向的相互融合,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教材,抓住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技能点、知识点、情意点的相互融合。

二、综合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因此口语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要加强内容与方式的综合化。

1. 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听的能力越强,不仅能够摄取更广泛、更丰富的说话材料,而且能加深在口语交际中传达意思的理解,使口语表达更准确,更丰富。读既能够积累语言,又可以利用获得的语法等知识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另外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提供了生动的说话范例。而写的严密性与条理性,能够矫正说话过程中常出现的语病,提高说话质量。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

2. 加强口语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训练的联系。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和事情的诸多联系,才能把内容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而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口语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说话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都反映在思维活动上,思维敏捷则语畅,思维钝缓则语塞。同样,丰富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把内容说得生动有趣。

3.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我们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中寻找口语训练因素,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互动性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更加突出了口语的交际功能。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师范作用不可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坚持说普通话,要懂得你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向你模仿学习的过程。

2.角色地位要转换。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式甚至责问式,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

3.评价要引而不露。在口语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表达不足的地方,更多地要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引导和矫正,这样既可以使交流得以继续,又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训练要面向全体。口语训练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又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等各种形式进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5.内容要利于互动。教师在选择说话材料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能否实现互动的目的。

四、情境性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说话内容、形式的要求,采取下面的几种方式:

1.语言调动。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并在交流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使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2.环境渲染。根据口语训练内容,为学生营造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

3.表演激趣。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使学生口语表达更能符合角色特点。另外,表演还需要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表达的效果。

4.课外延伸。课内的情境教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课外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训练空间和多样的训练形式。教师在训练途径上要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实践性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有关口语交际技能方面的知识,毕竟是理论上的,空洞的,它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的模拟训练毕竟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以生活中真正的角色身份去说话,同时,训练大多数是在教师的安排、引导下进行的,一切都可受到教师的控制,学生无法面对突然变化的事情,临场应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再者,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各种各样的锻炼形式,它使每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新大纲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命题初探



湖北 特级教师左昌伦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当主要采用口头考查的形式,这是毋庸质疑的。但适当地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书面测试,涉及到一个如何命题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命题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的命题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依据,既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包括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包括口语交际的总要求和年段要求),又不能随意超出这一范围。

2.生活性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的命题应当贴近生活,选择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来设计题目,选择小学生关心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愿说、想说,才有话可说。

3.情境性原则

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的命题要注意设计小学生熟悉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答题时进入到交际情境中去,考虑在那种情境中应该说什么、怎么说。

4.开放性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的命题具有开放性,题目不能机械呆板,答案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惟一的,要让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

5.多样性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三个方面。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的命题既可以涉及倾听,也可以涉及表达,更多的则是涉及交流,内容应当多种多样,形式也应多种多样。

二、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题型举隅

1.倾听能力测试题型

题型1: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把故事的内容写出来。

题型2:听老师口述关于召开家长会的通知。如果要你通知家长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你会怎样对家长说?把你准备说的话写下来。

题型3:听老师说一段话,把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

题型4:听录音机播放一条新闻,把这条新闻简要地记录下来。

题型5:录音机里播放的是同学们的一段对话,请你仔细听,把其中有语病的话记下来,并改正。

2.表达能力测试题型

题型1;上个星期天你主要做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讲给同学听,你将怎样讲?

题型2:这些天妈妈很不开心。请你讲一个短小的笑话,让妈妈高兴起来。

题型3:新学期,你们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假如请你代表全班同学讲几句话,表示对新同学的欢迎,你准备怎么讲?

题型4:你最喜欢看哪一部动画片?请你简要地谈谈自己看了这部动画片后的感想。

题型5:请你用“你好厉害呀!”开头,按下面的要求说话。

①说的话含有表扬的意思:“你好厉害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的话含有批评的意思:“你好厉害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6:下面是一个同学在不同的场合说的三句话。如果要说得委婉些,你觉得应该怎样说?

①快把钢笔还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别动我的玩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叫你学习不认真?考试不及格,活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7: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示强调,会将有的词语念重音。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话语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不同。现在如果要你说“我知道你会下棋”这句话,表达括号里不同的意思,你认为哪个词语应当念重音?请你在词语下面加上“”。

①我知道你会下棋。(别人不知道你会下棋。)②我知道你会下棋。(你不要瞒我了。)③我知道你会下棋。(别人会不会下棋我不知道。)④我知道你会下棋。(你怎么说不会呢?)⑤我知道你会下棋。(会不会干别的我不知道。)

3.交流能力测试题型

题型1: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可是晚上爸爸想看足球比赛,妈妈想看电视连续剧,女儿想看动画片。请你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兴趣特点,设想一下他们会怎么说,把他们的对话描写出来。重点把与你年龄相仿的小可的话写清楚、写具体。

题型2:假如你的爸爸爱抽烟,你会怎样与他交谈,劝说他不要抽烟?把你准备的话写在横线上。

儿子(女儿):“看见爸爸又在抽烟”。

儿子(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怎么?你还管起爸爸来了!”

儿子(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好,我今后一定把烟戒掉。”

题型3:五(3)班的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来自辽宁、广东,他们在湖北的一所小学读书。一天,他们在一直争论湖北是南方还是北方。甲说:“湖北在南方。”乙方:“湖北在北方。”两人正争论不休时,同学丙走了过来,说:“你们说的既对又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老师叫走了。

请你接着同学丙的话说下去,试着说服甲、乙两位同学。

题型4:先读下面的故事,然后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位记者,也去采访居里夫人,为了能和居里夫人谈得投机,你准备问她几个什么问题?

一位记者听说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某渔村度假,便去采访。

在居里夫人的住房前,记者看见一位农妇打扮的年轻妇女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休息,问道:“你是这所房子的管家吗?”

“是的。”

“主人在家吗?”

“不,她出去了。”

“她很快就会回来吗?”

“不知道。”

记者索性在台阶上坐了下来,请求道:“你可以告诉我一点关于你主人的个人情况吗?”

“无可奉告。” 年轻妇女停了一下,接着说,“哦,居里夫人特地让我转告记者先生,少打听她个人的私事,多打听关于她的思想的问题。”

记者只好知趣地走了。记者哪里知道。他碰到的那位农妇打扮的妇女就是居里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语交际的意义记心中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两方面的内容。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样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因此说话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口不哑的人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读不写,但却很难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说话。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比如我们在家里,要与家人接触谈话;在课堂上,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间,要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想;在社会上,要与他人沟通等等。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开会发言,汇报工作,交流经验,也离不开说话。只有说得正确、清楚、明白,才能有效地互相交往,交流思想,相互协作,做好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4 03: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