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听课心得 观《竹节人》一课有所思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9-3-18 10:30
标题:
听课心得 观《竹节人》一课有所思
今天有幸观看了由江苏一位教师执教的《竹节人》一课,对于未来的统编教材高段语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是高段语文教与学的重点之一。
(预测)未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应该有“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阅读一定是要有所目的的,我们阅读散文是体会一种情,我们阅读说明文是明白一个未知,我们阅读记叙文是了解一件事(或情)……不同的阅读就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方法。由浅入深,细嚼慢咽,日积月累,方得读法。
《竹节人》一课中执教老师引导学生依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就应该关注不同的课文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达成不同的阅读目的。(本课的三个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为学生供了充分学习的空间,通过讨论,自主选择,定下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三个小朋友的阅读策略,各小组讨论将采用何种策略完成所选的任务。接着每个学生以老师设置的两个表格作为梳理支架,自主学习,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进行了有目的地阅读,提高阅读效率,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
观课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在哪里?
1. 培养社会发展的的未来人
学生通过学习终要是步入到社会建设的滚滚热浪中,未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应该就是“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模式。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应该没错。
2. 提高效率和正确率
通过小组合作沟通交流,可以及时发现自身与他人的观点的不同,在交流中从不同的角度获取新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观点,实现一种互帮互助的高效率学习生态。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多个任务在一个时间轴中同时推进,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同时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1.小组合作变成“一言堂”
因为学生在组成学习小组时会存在学生配置均衡的问题,因此小组成员一般采用“优帮带”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时,学困生可能因为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小组合作中,学优生就会一人承担任务,这样的局面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了。
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成不变)
同样是因为配置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学生在小组中找到了自己适合的角色,就在小组中一直扮演着某一个角色,不断强化着一项技能,久而久之“五指不齐”的现象就会出现,“短板效应”更加凸显。
3. 学生缺乏直接经验体验
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的学习小组需要分解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就像我们工厂的流水线做业,每一个岗位的工人都能够很好的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对于他人的工作也略有了解,但缺少亲身体验和全局审视的体验。很容易产生对于某一个事物或情感的片面化的解读和印象。将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整合吸收内化也是一种能力。
4. 为了合作而合作
课堂中教师可能为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人为设置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常常因为内容空洞或是合作意义较浅而留于形式了。
思考:合作学习应该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小组合作分组一方面应该考虑学生资源的“均衡性”另一方面应该考虑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因材施教”,我们的分组人员配置和学习内容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差异而设置不同的成员配置和任务驱动。某些孩子因为善于解决字词那就让他们组织起来,解决好字词的识记方法,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某些孩子善于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组织起来,解读文本语言的精妙,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解决基础知识的学生因为获得了成就感或许就会有向上的发展趋势,解决高阶思维的学生因为他人的帮助更好的解决了基础知识,也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了。从整体上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态。同时各个小组内的成员因为程度相差不大,也有利于避免“一言堂”的问题出现。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