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四、开放空间,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美。语文课程的空间形态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也可以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可以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可以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还可以在热闹非凡的社区一角,甚至是师生温情脉脉的家庭里。课程空间的敞亮将带来“家的感觉”的重要基因──心灵的敞亮。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春天”篇,第一篇主题课文是《春天的手》。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春天的伟大和意义,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接着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开放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把课堂引向大自然的空间,既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语文课程的内容指向应该是现实化的。强化对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开发,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他们生命的渴望,生活的需要。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遵循生活规则。让语文课程生活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完全接轨。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课程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是逼近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从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实施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活化课堂,组织张弛有序的教学实践活动。语文课堂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乐式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了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之家的存在。在众多的语文活动中,能给学生创生最佳积极心态的活动是带有游戏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发语文课程的时候,要注重设计好游乐型语文活动。至少要使活动充满情趣,能给学生带来欢乐,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程是他们金色童年的欢乐源泉。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宁静式的开放,是张弛有序的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分有合,有闹有静,热闹非凡,学生的自我就淹没在集体活动的海洋中了。学生就能够独立地思考,从容地读书,静心地写作,自由地表达,凝神地倾听。外国的课堂,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有时还和老师“打”成一片,但学习积极性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正襟危坐。规矩是有了,但学习积极性却没了,有人把此戏称为“四鸭”现象──上课“赶鸭”,教学是“填鸭”,考试在“烤鸭”,最后成“板鸭”。起立,何必千篇一律“老师好”;上课,老师可坐学生位,必要时有“指点”,而学生则上讲台当“老师”,不解时才“求援”;答问,举手发言该提倡,走上讲台与老师辩论也可张扬。朗读,不一定非得双手捧书,腾出手来“小表演”,更易入境动情;讨论,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前后左右结对可以,“东北”“西南”联合也行;坐久了,可“送”一二分钟埋头闭眼;动口多了,就动手写一写;动脑多了,就听一听配乐──因为换一种方式就是休息。师生平等到关系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后,我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自学,喜欢说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大榕树的美;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百鸟图’;收集了资料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喜欢读的同学则可以尽情地读、美美地读……”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与交流,活化课堂,组织张弛有序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露才华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期待心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促进智力与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的交往模式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可以带有自由论坛的色彩和味道;可以带有家庭聊天的自由和随意。拆掉了教师心中的三尺讲台,广设倾诉平台和倾听通道,为释放精神与情感提供顺畅多元的通道、积极的心境温度与色度。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广袤的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言说,从而真正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语文课程成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文中的某个角色,自己设计动作,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文的人物与情节。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狐假虎威)等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如《小母鸡种稻子》《想飞的乌龟》等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表演,令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表演还能解决课文中的许多难点,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就是如此。“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晕头转向、气喘吁吁”等难点,都是运用表演的形式突破的,既生动又有趣,不费一词一句,真可谓事半功倍。表演还能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今天,表演也是一种融合剂。师生共同表演和谐统一,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无形中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些课文,比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做道具,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说明,实现教、学、做合一。这样的语文课堂,读演结合,张弛有序;动静结合,师生对话,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语文乐趣。
六、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积极培育学生人本化的心理。我们应该提倡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空间语文化。生活是“生”的。学习新知识不该只由抽象的旧知识引人,而应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产生的规律。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使教师不说一句话,学生也能掌握知识。生活是有“情”的。语文无疑是饱含情感的学科。古今中外,人事物景,无不浸透着作者、编者的情感。有学生对语文呼喊道:“我渴望在唐诗宋词中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背公式似的将他们尘封在心底;我渴望在作文本上写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而不是引议联结,硬凑出一篇《开卷有益》;更不想心头树起一个至纯至美的意象,被左一个选择右一个判断切割得支离破碎……”于巴巴的说教,孤零零的分析,只能把语文逼进学生“厌恶学科”的黑名单。语文情感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生活化的。可以使用家庭式的奖励方式,可以是零食,可以是拥抱,可以是握手。我们还应该崇尚感伤,允许课程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义愤时可以拍案而起,感动时可以热泪盈眶,欣喜时可以放声大笑,悲怆时可以泣不成声。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没有任何的遮拦,没有丝毫的掩饰,没有半点的做作。可以把爱和恨写在脸上。语文课程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人本化的。教师应该把爱作为教育的别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你应该温情脉脉,情意绵绵。让慈爱、关切、期望释放到课程空间去,让课堂里弥漫着爱的气息,让爱的阳光洒满课堂,洒满孩子们的心田,让学生能够大声地生活。同时,把诚信植入课程,植入学生的灵魂。有了诚信的语文课程,学生相互间才会有信任感。离开了信任感,家的感觉无从谈起。语文课程的物化环境应该是温情化的。实现教室的革命,拆掉三尺讲台,让教室能够散发家庭的温馨,溢满教师的爱心,诉说物品的贴心。教室里座位的排列可以是圆桌式的,可以有一些学生爱看的书和必备的生活用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同桌、找邻居。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亲和性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亲和性越强,亲和力越强,学生越容易产生人文精神的心灵震撼的感觉。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爱和善是语文课的别名;融融亲情、真实生活是语文课的别名;原生态的大自然、绿色的自由心灵也是语文课的别名。语文课中人文精神教育,有时在平等交往的课堂上,有时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有时在充满希望的绿色原野上,有时在亲情默默的家庭里。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关心学生,积极营造发展小学生人文精神健康发展的环境,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命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