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读唐晓峰《文明是怎么来的》读到关于环境和文明的关联的论述,以下录入:
“英国学者汤因比在研究文明发展史的时候,提出一个挑战与应战理论。他认为从推动文
明的角度看,环境不能太坏,也不能太好。太坏,人类无法发展,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东
西。但环境也不能太好、太优越。太优越了,人们不需要勤恳劳动,懒得去奋力开发,也
创造不出什么东西。最好是在一个适度的水准上,既有适宜的基础,又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会不断地受到激励(去应战),向环境的深度开发,文明于是不断
发展。
司马迁也有过类似的看法,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写道: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
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
之家。
司马迁的意思是,江南是个天然食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不用费大脑筋,
不用干苦工作,生活就过得去。但另一方面,这个地方的人们又因此没有被逼出来创
造性,他们的生活虽然稳定,但很消极,他们没有饿肚子的问题,但也不会下力气苦
干而变得富有。司马迁的这段话,可算是对汤因比的观点的一个注解。(或者反过来,
汤因比是对司马迁的注解。)”
我们七年级历史上册讲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回溯江南地区得到
开发的历史时曾引到《史记》的这段材料,只不过当时引用的并不全面,讲课时也未
深究。现对比如下: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
——《史记·货殖列传》
为谨慎起见,查阅了《史记》原始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
无饥馑之患,以故眥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
之家。”
与唐先生文章同。可见引用无误。
我之所以专门找来看这个,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考证,导致理解
的一知半解,甚至断章取义。讲解时仅仅说明江南地区在秦汉时期未得到开发,贫穷落
后,这对于学生答题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却潜意识里让学生对于真正的江南产生误
会,他们会认为江南地区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其实不然。甚至连带着对于江南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的理解也产生偏差。
课本所述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
的工具、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结合唐先生文章,思维可进一步拓展,大量人口的涌入对于江南地区的原有生态产生冲
击,出现了生存挑战,这样人类便会受到激励,去应战,对环境进行深度开发,文明于
是不断发展。
这给我一个教训,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备课应该更深入,书中所引材料应找来原典阅读,
并辅之于当代学者的研究性文章,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到学生生
成理性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