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研文章 提高作业评价的有效性——让学生爱上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12-6 21:11
标题: 教研文章 提高作业评价的有效性——让学生爱上作业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感受到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才能让学生对作业充满期待。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方面应重点考虑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对作业内容进行创新,让学生爱上作业。

1、作业量的合理性

作业量一定要适当、适量和适时,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讲求质量,精心选题,要有针对性。每次布置作业时,保证其中的80%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的教师习惯采用课下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多占用一些课下时间学习他所教的学科。如果各科教师都有这种想法,就势必导致作业量的增多,但作业的质难以提高;如果作业的量增加到学生不能完成的程度,学生就会反感,以致出现课下作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

2、作业内容的选择性

作业的布置应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今天教什么课,教师就布置什么作业,把布置的作业内容作为对当天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反馈。但是,作业的布置又不能太多、太滥。同样内容的题目会有很多,教师一定要进行取舍,特别要舍弃那些早已过时的题目,舍弃那些不针对考点、没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舍弃那些机械的抄写类题目。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以“少而精”为前提,确保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作业的布置应有层次性,体现个性化。学生的学情不同,基础不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自制能力等均有差别。因此,教师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适合自己的作业,体现个性化,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作业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而不能搞“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促两头、带中间”,提高班级学生作业的整体质量。

作业的布置应增添趣味性。为什么学生玩游戏时不会觉得累,更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因为游戏有趣。实践证明,兴趣是高效作业的最佳调味剂。所以,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语言式的、图片式的、模型式的,也可以是观察式的、操作式的、体验式的。那些充满色彩、灵活多变、富有刺激性的作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作业完成的独立性。

由于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应该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会有考试的紧张感,从而认真审题,积极作答。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两种类型,即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严谨、仔细,不易受环境的暗示;而场依赖型的学生更喜欢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受环境的暗示,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所以,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独立程度,确定班级中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哪些学生需要指导。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使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新课程的作业观和评价观强调,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交流活动,这种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正在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不仅可以直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张扬其个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