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在教与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打印本页]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4-16 08:27
标题:
在教与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安徽省芜湖市石头路小学 滕 梅
芜湖市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点地区,一年来从走近新课程到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路同行。教师逐步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的促进者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乐学”。下面,我就结合“猜一猜”(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页“数学广角”)一课,谈一谈如何在教与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一、从“教”的层面建构自主学习的感悟情境
(一)“体验”──感悟知识内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了、感悟了,才能对知识的内涵把握得更准确、更深刻。
例如:教学“猜一猜”例2的第二部分时,教材上出示一个男同学两只手分别拿着红花和蓝花。他说,我左手拿的不是红花。另一同学说,你右手拿的是红花。这个我们看似简单的例题,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却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是学生左右手混淆不清;二是猜两个东西“不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类型题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先创设了一个蓝猫提问的情境,希望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运用手中的红花和蓝花教具直观比较,互相交流,借助形象思维来解答本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乐趣。
(二)“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要使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平常的课堂上得以真正的落实,首先教育者头脑中就需要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这种教育观在实践中无疑会碰到困难,因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由表述,很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状况。对教师来说,这是个挑战,但更是难得的机会。
例如:教学例3时,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1. 感知:出示三个小朋友分别拿着语文、数学、社会书,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 设疑:出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你能猜到小丽和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吗?怎么办?(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发现总结:做完了这几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再如,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出示三个装着苹果、香蕉、橘子的盒子。让学生上来猜它们分别在哪个盒子里?每人可以猜两次,学生猜过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如“这个盒子里不是苹果”等等。这个游戏看似平淡无奇,但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一是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猜两个、三个物体的方法,经历了由不是到是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三是体验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可见,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所想有所讲,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回归”──还原生活本色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例如:教学例1时,我以数学书和语文书为实例,引导学生猜一猜。这两样东西都在学生身边,随手拿来,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又能使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为了巩固新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猜硬币的小游戏。这个游戏不但与课本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无一不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猜得既认真又高兴。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如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的实例大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从观察校园情景图找角开始引入;“两位数减两位数”以北京申奥为情境;“解决问题”以小朋友在游乐园为背景展开,通过看木偶戏、去面包房买面包、在跷跷板乐园玩耍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问题,并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即以往的应用题)。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游戏、情境中的困惑,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应对,理应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从“学”的层面实现自主学习的互动生成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重组整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未讲的知识,学生早已知道,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料。面对这样的情况,是按预设的教学流程推进,还是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对学习内容重组整合呢?答案显而易见。
记得在教学例2的第一部分时,课始,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这个环节,本想让其他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再得出结论,最后由我进一步总结深化。谁知,在试教中,学生一口就说出语文和数学书中,奇奇拿的不是数学书就一定是语文书。于是在校领导的帮助下,我对此环节重新进行了设计。既然学生能说会说,就将这题放手交给学生,因此我设计教案时只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学习新知的铺垫,通过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较轻松地解决了例2。
(二)把握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互动交流
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生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使每个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教学猜三种物体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表格,并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于是,小组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互相取长补短。有的小组说:毛毛拿的不是猫,就在猫上打×,丁丁拿的是兔,就在兔上打√,其余的兔上都打×,毛毛拿的就肯定是狗了。而有的小组说:首先丁丁拿的是兔,毛毛和莉莉只能拿狗和猫,已知毛毛拿的不是猫,莉莉拿的一定是猫,而毛毛拿的是狗。学生在操作研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再发现”的过程和探索发现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品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可见,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从思索中学,从合作中学。既然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中能够把自身潜在的、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显性、现实的创造力,我们何不努力去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呢?
作者:
jyw
时间:
2008-4-17 15:21
标题:
回复:在教与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不容易啊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