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随笔6篇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1
标题: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随笔6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从玩玩-----说说----听听----唱唱----演演五个环节入手,每一环节都紧紧围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做文章。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较多的比赛、奖励手段。比如:设置“音乐小明星”——表演星、歌唱星、聪明星、纪律星、动脑星……每颗星星都证明了学生较好的表现。每种星星都作成头饰帽的形式。星星帽带在学生的头上,既有趣又能得到教师的表扬, 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在整节课中,“星星”配合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有声有色。 请看下面《动物说话》的一个小片段:师:在一个牧场里(放课件),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听,可爱的小鸡,它们在向我们问候呢——课件出现小鸡的声音,谁能学一学?
生:叽叽 叽 叽叽 叽 (学生将两手的食指尖儿对在一起做小鸡的小尖嘴的摸样边叫边点头边向前走。)
生:叽叽 叽叽 (学生将两手的食指尖儿对在一小鸡的小尖嘴的摸样边叫边点头)
生: 叽叽  叽叽 叽叽叽 叽(学生将两手的食指尖儿对在一小鸡的小尖嘴的摸样边叫边点头边向前跑)
……
(评析:学生的创造潜能往往是从有趣的模仿开始的,教师如果能够注重激发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特别是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师:这些可爱的小鸡经常自己寻找可口的食物,有一只小鸡走到前面的草地上发现了不少的草籽,它不想独自吃,就叫起其他的小伙伴:叽叽叽|然后,又点了点头XX|其他的小伙伴听到它的叫声马上叫着叽叽叽叽|叽叽叽|跑了过来与它一起来分享这些可口的食物。咱们一起演一演好吗?谁来演发现食物的小鸡?
生:自愿举手参与表演。
师:好,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表演活动,你们来给老师安排个角色好吗?
生:老师,您给我们当小鸡妈妈吧!
师生互动表演:……
(评析:喜爱小动物是儿童们的天性,但要表现小动物需要一定的观察力 、表现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提示学生说出小动物的神态、动作,并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使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养成细心的好习惯。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你们看,牧场里又走过来一群小动物,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是谁来了?(出示课件——小鸭)
生:模仿(小鸭的叫声——嘎嘎嘎嘎嘎嘎嘎嘎,边叫边一摇一摆的走动,并用两只手掌做出鸭嘴的模样)
师:一只小鸭怎样叫?——师演示课件中的节奏“XX X”
生:模仿一只小鸭的叫声——“嘎嘎 嘎”
师:一只小鸭一摇一摆的走在最前面,他除了用叫声来招呼小伙伴,也要用动作来催促小伙伴快点跟上,你能替它编个动作吗?师指课件中的节奏——(X  X)
生:创遍动作——有的用两只手模仿鸭子嘴的一张一合的样子;有的做鸭子一摇一摆走动的动作;……
生:自愿举手为大家表演。
师:好,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做你的小伙伴,咱们一起来表演。
师生互动表演:……
师:在牧场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把你们能想到的动物用你们特有的动作表现给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表演?
生:有的表演蜜蜂;有的表演小牛;有的表演小羊;有的表演青蛙;……
在学生们愉快的模仿声、笑声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潜移默化的启发出来。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就是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潜能的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注重每一节课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2
去年九月,送走一届毕业生之后,我主动要求从一年级带起,期望能一直教到六年级,看看在写作教学上有无新的突破和建树。谁知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自己从没教过一年级,只有一届是从二年级带的,到毕业时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蛮强。可上学期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汉语拼音和生字新词已气喘吁吁,实在没有心思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但现在是一年级下学期,条件稍微成熟,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识字量增加,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识记字形、发展思维和想像力,培养初步的写作能力,于是早读时宣布,今晚开始学写日记。
        一年级小朋友不知日记为何物,都挺好奇。我采取自愿原则,结果除4人外(一人生病没来上课),45人举起了小手,表示愿意写。
        我找了有方格的低年级语文抄写簿45本,每本封面写了“日记”二字,在第一页第一行示范写了“月 日  星期  天气”,早读临下课前发给了学生。小家伙们用手摩挲着抄写簿,很珍惜,很激动。
        我的要求很简单,一句话就算完成任务。我在黑板上写了个例子:“今天放学我在路上cai死了一只蚂蚁。”不知明天全班交上来的是什么样的处女作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2
早读下课,学习委员把日记本捧来。六成以上的同学只写了一句话,这在我意料之中。如“油菜花开了,金黄金黄的,很好看。”等等,已让我满意。有七八名同学写了两句话以上,值得表扬。但也有五个人写的和我在黑板上的示范日记一模一样,都是“不小心上学路上踩死了蚂蚁”,大概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吧。起步阶段,无须责怪,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像爱惜易碎的蛋壳一样,保护他们对日记的朦胧的兴趣。万一萌芽时期一棍子打闷了这种积极性,日后再来点燃热爱日记的火花,可能要费老大一番气力。
       考虑到原来批改高年级日记的“甲、乙、丙、丁”等级制对低段学生或许不适宜,参照别人的做法,我评定日记改为打★。只要写了,至少一颗★;稍微有点意思的,两颗;两句以上,三颗;再加上本子清洁,字迹端正,就打四颗★。
       我在工作手册上记下了今天日记较出色的人员名单及星星颗数:★★★★:许思佳/朱磊/章蒙蒙;★★★:黄萍/林澳/潘佳林/吴彤/庆雯/尹晓珏。
       本来黄成芸写了四、五句话,内容也很精彩,要特意提出来重点表扬的。但因她平时 语文成绩较差,怀疑不是自己写的。一询问,果然是家长一句句报,她一字一字录下来的。我喊她到办公室,夸了她几句,婉转地告诉她,日记要独立写,只写一句就行。她瞪眼望我,似懂非懂地头直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3
现在日记成了每晚学生乐意完成的一项家庭作业,我奇怪地发现,布置学生回家复习生字、朗读课文,经常有人玩得天昏地暗,或因家长督促不到位,完成不了任务的。怎么他们就不觉得日记是一项负担呢?也许我的要求很低,他们心理上感觉写日记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吧。
       三天下来日记人人在写,但高质量的篇什仅占六分之一左右,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开头不知道空两格再写;
   (2)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乱拼;
   (3)或者全文无一个标点,或者标点乱打,加得完全不对位置,或者标点与字挤在一格;
   (4)日记本不整洁;
   (5)两篇日记之间不懂得要空一两行,有少数同学直接在老师打的★上写字。
       昨晚佳作:★★★5人;★★★★2人;★★★★★1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3
一个星期过去了,考虑到刚学写,量不可过大,周末我只要求学生写一篇日记,结果今早交来的本子中,有6人写了三篇,看来倘若让孩子喜欢上日记,不让他写还不行呢。
       总体来看,很多同学字数均有增多,选材也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周五、周六、周日这三天中,由于时间跨度大,发生的事情多,同学们可写的东西自然就丰富了。如有人写乌江悦华酒家失火,有人写和大人去浴室洗澡,有人写和小伙伴吹泡泡,等等,等等。
       粗略统计,47篇日记中,情节有趣或较有趣的占了三分之一。有10篇日记还在日期下加了标题,我自然又毫不吝啬地在班级褒奖了这些习作的主人。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模仿着给自己的日记拟个小题目的。
       昨晚佳作:★★★8人;★★★★3人;★★★★★2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3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XXXXX学校 XXX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绘它。第一是我们学生的情感……”,因此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是我们所特别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324+198 5968-399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 “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案例点评:

1、该课例思考的问题有前瞻性。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学生情感领域的重视性,本文体现了一线老师对本领域的深刻理解。

2、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设计,应该在考虑教学的同时,更全面的考虑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回答简单问题,让他们重塑自信;同时我们要寻找“优生”的弱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4
我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 、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 、会读书。 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4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针对如何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谈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一句话:爱心+耐心+细心
  当一名好启蒙老师不简单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6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案例——jqx
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了好朋友j q x,真是高兴极了,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戴着眼镜怎能和别人握手呢?不太礼貌。于是,小熊连忙摘下眼镜和他们一一握手。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懂了吗?看,j q x和小ü都来了,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

生:好!(学生踊跃报名,争着拿字母卡片。边表演边学音节)

(师指导拼读,学生读好音节)

师:请大家看看ju qu xu这三个音节,你发现这里面有什么变化吗?

生1:小ü和j q x结合后,ü的两点没有了,变成了小"u"。

生2:小ü本来戴着墨镜,可它要和朋友们牵手,所以把墨镜摘下来,两点没有了。

生3:ju qu xu后面的字母其实是小"ü",不是小"u"。

师:(小结)对,小ü与j q x相拼后,ü的两点要省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ju qu xu里的"u"实际上都是"ü"。我这里还有一首儿歌呢!小ü是个好孩子,懂事听话有礼貌,见了好友j q x,忙摘墨镜牵起手。

生:(朗读儿歌)

师:小ü真有礼貌,所以j q x都愿和它交朋友,同学们你们可要向小ü学习呀,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2、复习巩固  

(1)过独木桥。(请你填一填)

出示:  l- -lu h- -hu  j- -ju q- -qu  

师:河上一座小木桥,在"ü"和"u"中只能选择一个,否则就有掉入河中的危险。  生1:我选"u",因为lu中的"u"就是u。  

生2:我选"ü",因为ju后的"u"是ü,只是它们结合后,ü的两点省略了。  

生3:我选"u",因为h可以与u相拼。  

生4:我选"ü",q和ü相拼后,ü的两点要去掉。  

师:你们真行,都选对了,已经顺利通过独木桥。老师祝贺你们。  

(2)我是"小小裁判长"。  

(3)出示: q- i- q i( )  k- u-k u( )  

j-ü- jü( )   x-ü-x u( )

师:看看这四组音节,你能判断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师:谁能大胆的走到黑板前来说出你的判断和理由呢?  

(学生纷纷举手。师请四名小朋友上黑板前作答,并说出理由。学生均说得很好。)  



案例重点突破了j q 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的这一难点,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完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创新与发展。教师借童话故事引出新知,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他们喜欢上了故事中的字母,自然而然地就融入了拼音课堂,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边演边学习。学习相拼省写的规则时,学生自己观察发生的变化,自主意识得到老师的尊重,思维活跃,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则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进行情感的培养,教育学生懂事听话有礼貌,做个好孩子。复习巩固阶段,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牢记省写的规则。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的主动性再一次被调动,积极开动脑筋,能灵活运用。最后,教师还让学生当一回"裁判长",请到黑板前对音节相拼的情况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学生积极性很高,非常投入。这样,j q x与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2-21 20:46
小学一年级语文《风》的教学案例
自我踏上讲台,我就听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是上课的制胜法宝,要上好公开课,更是要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什么是难点?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里早就说白了,用不着你瞎操心,我的确也没有操过心。可是,这一次,参考资料涮了我,原来,它指出的难点竟然不是难点!

事情发生在我要对全区上的公开课上,所取的教材是: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刚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完成本文教学,我安排了2个课时。

依据区教科室领导的要求,我要以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探路,摸索怎么拓展教材预留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扩展课程的生成性,把学生带进新课程,也为来我校听课的外校领导与教师示范,显然,我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沉重的。我决定以第一课时作为公开展示课。

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我需要进行排练。在排练课前,依据大纲,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自主完成识字;能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能进行说诗。教学难点是,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开课10分钟,课堂教学在波澜不惊、山水不显中平淡进行。我手执课本,在组间走道上悠闲自得地带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分散教学难点。可是,当第二遍还只读了一句“谁也没有看——见——过——风”时,倏忽,在我身后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老西(师),我看见过风!”“嗯?”我吃了一惊,忙回头,看见第一排站起一个小不点,一脸的真诚,一脸的稚气。

“你看见过——风?”

“我昨天看见了的。”

“我也看见了,”又一个声音说。

“我也……”一片嘈杂。

我停留在成人定势里的思维一下子乱了,人也一下子懵了,睁大的眼睛一动也不动,“你们都看见了风?”

霎时,教室里小眼看着大眼,大眼看着小眼,教室里静得只听见手表的走动。

静。好静!

“以学生为本,以伢为本”,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幽默声音。

我舒缓了一口气,有意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故作和蔼地说,“胡伟,你真的看见风了?”

“我昨天回家,看见风把塑料袋吹飞了。”

哦,原来是这样!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

“我也看见了,风把灰尘吹得漫天都是。”

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啊,你们看见的那不是风。”我笑了。

“那是什么?”孩子们睁大眼睛不解地问。

“那是间接看见了风,真风是看不见的。”

“不是简洁(一个女同学的名字)一个人看见的,我们都看见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他们以为我只在表扬简洁一个人。

“我是说间接,不是简洁”。我几乎有些愠怒。

“老师,间接是什么?”

“间接是……间接……就是不是直接的”,这样的解释他们懂吗?我语塞了。

是啊,“间接”是什么?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我怎么解释?

“老师,我在《忍者神龟》里看见过风,直转直转的。”

“天气预报里的台风也转。”

连气带急,我都要糊涂了,“《忍者神龟》里的风,天气预报里的台风,那是大人凭想象画出来的,真风是看不见的。”不知不觉中我提高了语调,而高声调吓住了好几个孩子。

船在阴沟里翻了,一节课才上到这里就卡住了壳。我满以为,“流利地朗读诗歌”是本节课的难点,谁知道一个“间接”,不仅把学生难住了,也把我难住了。这节课塌台了,我简直苕了。

“胡伟,你这小子!”现在记起来,我的牙都还痒痒的。

牙痒归牙痒,你还得给学生解释“间接”,不然,真上起公开课来,书上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胡伟偏要说他看见了风,不是出了我的大洋像?

为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所说的难点,竟然在教学实践中衍变成了“间接”,而且是一个隐型难点?

下课后,我冥思苦想了好一阵,才似乎慢慢明白,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是不会一样的,只有孩子们的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难点。教案预设的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我决定下一节课把电扇带进教室,分散这一难点。

第二节课一上,我就打开了电扇,顿时,一股凉风吹满教室。我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风吗?”

“看见了。”活见鬼,他们竟然回答得这样整齐,这样快,而且都说“看见了”!

我气得圆睁双眼,孩子们吓得又屏住了呼吸。

你生气有什么用?孩子们是“看”见了,他们看见了墙上的纸在飞,看见了我的头发在飘动,你不让他们说“看见了”行吗?

我在原地转了一圈,让自己冷静下来。

“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一双双小眼睛闭上了。

“你们感觉到了风吗?”

“感觉到了。”又是一次整齐的回答。然而对这一次回答,我的感觉却比上一次好多了。

“你们是用眼睛看到风的吗?”

“不是。”

“我是脸感觉到的。”我的心怦然一动,这里是一个可以拓展的视角:风可以被学生的触觉接受,不也可以被听觉、嗅觉接受吗?陡生的教育机智使我忽然明白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也忽然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可以这样表现出来!

“好,现在睁开眼睛,”我收回思绪,刚才的气也消了一大半。

“胡伟,你看,这里有风,是吗?”我用手指着墙上飘动的纸。

“嗯。”

“那么这里呢?”我用手指着纸与电扇之间的空间问。

“没有风。”因为这里没有可以飘动的物质,他看不见指示,所以说没有风。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更多的是直觉结论,然而这些直觉却是错觉。那些卡通片中的风、天气预报中形象化了的风,又再一次把孩子的直觉引向错位。

“你说风从那里来的?”我继续问。

“从电扇来的。”我要的就是这一句话。

“这里在纸的前面,这里没有风,纸那里怎么会有风呢?”

这会轮到胡伟懵了,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睁大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刹是爱人。

“同学们,风是看不见的,你们是通过看见纸被风吹动,才知道了风,这就是间接看见的”。我趁热打铁,解释了“间接”。

为了巩固对“间接”的理解,我又举出了还几个例子,还让他们列举了许多间接看到风的例子。

这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就为了学生积累这一点生活经验。值吗?

哎,“间接”,这个半道杀出的程咬金,耽搁了我两个课时!

两节课过去了,我还在研究课的外围转。那么紧张的教学进度怎么办?心里那个急哟!

整个下半天都在想;一夜都没睡。第二天,我求救于同行们,大家一直讨论了好久。这节研究课可真难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终于有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好办法。

第三天上课,我将电扇放在教室门外,扇前放了一瓶香水,电扇忠实地在那里转悠着,阵阵清香随着凉风送进教室。

学生被我带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境,我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老西(师),我闻到了风,蛮香。”

“老师,我脸上好凉快。”

“老师,我听到了风,嗡嗡地响。”

奇怪,今天就是没有一个人说“看见了”风。“老师,我间接地看见了风,看,您的头发在飘哩”。又是这个胡伟,他竟然说出了“间接”!我激动得都有点晕乎了。

越过了难点,下面的教学就如行云流水,连接龙式口头作文教学,都一气呵成了。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

学生接龙为: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妈妈的头发飘起来,风儿在这里。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电线嗡嗡叫/那是风在吹。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油菜花香飘来了/风儿刚刚过小江堤。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汗湿的衣服有点儿凉/那是风吹的。

……

这节课成功了。紧接着面对全区教师以及省里的专家所上的公开课也成功了。听课的领导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也真正走进了新课程。听课的专家说,“一年级的学生能把口头接龙作文做成这样,是课堂教学创了新的结果。”这节课最终被湖北省创新教育荆州会议评为一等奖。学生反映怎样?小胡伟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会做诗了”。刘潞则跟爷爷说:“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风车转起来/那是风在推。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我闻到了油香/那是风走进了榨油厂……”他竟一口气说了7节。其实,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说上三两节了。

事情过去了,我的思考却依然继续。

我在想:什么才是“教学难点”?它应该产生于何处?是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提示?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认识?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上这节《风》,为什么一开始我就在阴沟里翻了船?就是因为课前我盲目地相信了《教参》,也没有“吃透”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学情,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有对风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会在“风”上错位,也没有想到卡通画、天气预报节目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把想象当成了真实。而第二节课正因为帮助学生完成了生活经验的必要积累,才使教学没有重蹈覆辙。难点,首先是学生的难点,因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的备课除了“备教材”之外,主要应该“备学生”。但是,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怎样才能够做到“备学生”呢?

其次,我也想到: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难点。只有抓住了难点,才有可能突破难点。如果连难点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突破呢?但是,当老师确定的教学难点与学生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难点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要“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学进度的完成为本”。面对着学生突然产生的困难与教学进度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要牺牲什么?能做到两者都不牺牲吗?如果以牺牲教学进度为代价,那么课后补进度,时间从哪里来?这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当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老师都要补吗?当老师都不能补时,该怎么办?

此外,在公开课中,我敏锐地关注了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发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的横向联系,有效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地感知“风”,才使学生对课本诗歌接龙时一气呵成,而且把新教材的预留空间拓展得那样绚丽多彩。课后反思,我在第一节课中,是否没有真正吃透教材?教材中是否已经隐喻了让学生理解“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我那节课的失败,是否在于没有充分使用教材?或许,《教参》把难点设定在“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本身就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应有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的含义。“理解”才是这一课应该设定的重点目标,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很有可能会出现“难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