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不断地遇到更好的自己——高一班主任语文老师期末工作交流发言稿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9-13 10:58
标题: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不断地遇到更好的自己——高一班主任语文老师期末工作交流发言稿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本学期的工作心得,同时我心里很是感慨。我渴望岁月静好,但时间往往如大江奔流,转眼间在东外这片热土上已经度过了一个学期。

本学期,在领导的信任和安排下,我担任了高一(3)的副班主任、语文老师,并负责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工作,回首一学期的各项工作,也有颇多的心得体会,今天我只就语文教学工作部分的心得体会从以下几方面与大家作以分享交流。

一、 上好高中语文第一课:两种快乐做师生

第一节课,我以孟子的“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导入,并解读道: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家庭平安之乐,心地坦然之乐,远不如教书育人之乐,况且在东外我遇到了如此优秀的你们。接着分析了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要求,最后借用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送给孩子们,这样既充分肯定了所有孩子的优秀,让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方向,又梳理了他们初来乍到的复杂情绪,让他们明了学习对于人生获得快乐的重要意义。

二、 备好每一节语文课: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备课时我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完成一般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时刻砥砺自己备好备精每一节语文课,为此,我在审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遍观名家课堂实录,结合实际学情,整合资源,优化设计,力争为精彩而又有特色的课堂备出自己的满意的教案。比如《离骚》这一课,历来被奉为经典,但由于生僻字众多,难于理解,又要求全文背诵,学生多不喜欢,一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鉴于此,我在备课时从周边素材入手,整理印发了与本课有关的素材《史记·屈原列传》《报任安书》及北大才女张曼菱的散文《择生与择死》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屈原,进而理解鉴赏《离骚》的内容思想与艺术手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屈原与司马迁,二人同是面对人生巨大挫折,一个选择生一个选择死,从而让学生明白有时死可以明志而不是消极逃避,生可以践志而不是苟且偷生,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样就可以化鸡肋为满汉全席式的文化盛宴,让学生变抵触为享受,既传承了优秀文化,又升华了德育境界,岂不两全其美。

三、 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不做“优秀”的教书匠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的17年间,我只交过两届高一、高二,其余时间均在高三,可以说我教学生涯的青春都无偿的卖给了高考,我再也不想过那样的日子了。我不在乎每年挣到的那一笔高考奖金,我也不在乎每年拿到的那烫金的大红的学科优胜奖证书,因为我不想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更不希望自己被名缰利锁束缚住。我热爱教育事业,是因为我可以通过教书来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从而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美化生活,造福社会而不是让他们一遍遍错题重做、一次次模拟考试、一点点训练技巧!我再也不想只做为了提高分数而做的语文老师了,我再也不想日以继夜的判试卷、讲试题,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热情让红勾叉子涂抹掉了!我不要做培养考试机器的机器,我不要痛苦地、沉闷地、枯燥地、功利地去做什么高考把关教师,我要幸福地快乐地、诗意地、人文地去进行我的语文教育,去追逐我的教育梦想!于是,本学期我做了大胆的尝试,课堂上变灌输应试技巧为与学生的分享交流,真正还课堂的主权给学生,让他们演讲、让他摘抄分享,与他们对话交流,旨在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 变样的晚辅导:让阅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无论是当下的高考语文改革趋势,还是语文学习的固有规律,广泛阅读,逐渐积累都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有会阅读,才能会做题会写作,为此,期中考试之后,语文晚辅导我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用来在指定书目范围内的自由阅读,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读书习惯。

五、 另辟蹊径的作业批改:打开师生晤谈另一扇窗

本学期我们班的随堂练习以《全品》为主,写作练习以随笔为主,从严要求,用心批改。变冷漠的对错符号为与学生交流谈心的短信批语,在这样的笔谈中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几则与孩子们笔谈。

这是一个叫杜春澍的孩子写的随笔,内容为求学生涯中一路走来,他的情绪起伏变化的历程,及在此期间他的苦恼、迷茫。读完之后,我给他的批语是:春澍,读完你的这篇随笔,我既心疼又欣慰。心疼的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要经历多少不为他人所知的痛楚、磨砺和煎熬;欣慰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更是一个善良的人,尽管你的无心之失会伤害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但你会换位思考,反思自己,警戒自己,这就是成长。青春有时就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在这个年龄阶段会有很多的烦恼,情绪也极易失控,但它依然明媚,因为它会让每一个经历青春的人,更加拔节生长!

这是一个叫张皓然的孩子写的随笔,内容为自己学了《兰亭集序》后结合身边的生离死别谈了对死亡的思考和看法,认为人生很是嘲讽:人活着是为了死。字里行间流露出伤感、迷茫、消极的情绪。读完之后,我是这样回应的:皓然,你所读过的书,在一定时候都成为契合于你内心深处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得遇知己。“人活着是为了死”,我认为这不是嘲讽,“死生亦大矣”,这反倒是一个严肃而郑重的问题,之所以严肃和郑重就在于我们该如何走完这段生与死的距离,而人生的精彩也恰恰就在这里。

这是一个叫马天祺的孩子写的随笔,内容是自己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对活着意义产生了迷茫或困惑,发出了“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疑问。读完之后,我写了这样的批语:人生本没有意义,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毕淑敏《人生本没有意义》(建议天祺看看毕淑敏的这篇文章。)

“活着”可能是一种无奈的忍耐,也可能是一种严正的抗争。而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活的艰难与痛楚,忍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忍受的过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过程中,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在《安妮日记》中,年仅十三岁的少女安妮•弗兰克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想,她忍受的力量源于她心中的光明。

作家余华曾经这样说过:“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我想他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

其实,孩子们随笔中的内容都是关乎成长的话题,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挫折,遭遇迷茫,此时,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倾诉和宣泄,而随笔正是这样一个途径,作为老师,我认为首先是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以建议和引导,而不是棒喝和遏制。

六、 我的奖品我做主:赠人以书,心有芬芳

每次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后,我喜欢用书来表达我对优胜者的欣赏和祝贺,来东咱们东外之后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我已买了600多块钱的书作为奖品送给孩子们。每次颁奖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激动、喜悦而又自豪的神情,我心里有满满的幸福感,那本小小的书对孩子们而言,可能是一种努力付出之后有所收获的成就感,也可能是一簇引燃他们内心求知欲望的火苗,更可能是他们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座灯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以书,心有芬芳。

七、 收集学生作品,记录成长轨迹:期末送给学生的一本纪念册

高一的孩子期末考试之后,马上面临着文理分科,也就意味着分别,作为老师看着朝夕相处的孩子们要分到别的班,也心有不舍,于是我就和会斌商量,准备把孩子们这学期以来的每个人的演讲稿、随笔和课前的摘抄分享以及平时填的词,写的诗精选一部分,再加上自己的版面设计,以及军训、拓展训练、红歌赛、班会、元旦晚会上的照片装订成册,彩印出来,人手一本,作为纪念,这毕竟是他们入校以来的成长轨迹的记录,也是一份值得永久珍藏的记忆。而且我也给这本小册子起了名字叫“一一风荷”。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他把每个学生看作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美丽可爱的精灵,而在我看来,孩子们更像雨后初阳照耀下修长挺拔、英姿飒爽、临风飘举、永远向上的一面面清圆的荷叶,这让我想起了宋代词人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句子,用它来形容朝气蓬勃、单纯可爱的孩子们是再好不过的了。可惜,我问了几家印刷单位,都说印数太少,成本太高,不合算,看来只能做成电子书送给孩子们了。

八、 成绩与不足:

在这里我要说的成绩更多的不是指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这半年来我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思维火花以及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及核心素养的提升,还有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提升和范围的拓展。每当看到晚辅导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书香里孜孜不倦阅读的神情,每当读到孩子们随笔本中汩汩流淌的心得感想,每当接到家长发来的感谢孩子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的微信,那时的我是幸福的,也是欣慰的。

当然,我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晚辅导自由阅读时,范围太宽,没有针对性的主题或专题,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阅读处于泛泛状态,不利于他们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的形成。还有处理教材时,由于拓展较多,导致时间不够用,一些教材篇目没有时间学习,只能忍痛割爱,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的一大困惑和忧虑,尤其是郑州市的期末考试总是贴课本出题,如果教材处理不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不过,我还是会坚持下去,因为语文学习关乎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而绝非眼前的分数,素养上去了,成绩自然不是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坚持。

九、 规划与展望: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在下学期对自由阅读进行规范,利用假期整合适合学生阅读的专题文章或数目,形成校本课程教材,更好将日常语文教学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为两年后的高考,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历程,让我感慨最深的一点就是:其实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而言,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不断地遇到更好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与大家分享的本学期的工作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领导多多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9-13 10:58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不断地遇到更好的自己

                   ——期末工作心得分享交流发言稿


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高一年级  杨海令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