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能动性是指译者根据交际的情境对原文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包括省略、简化、增补、完善等。这种能动性对于实现翻译目的至关重要,然而,这一点也是学习翻译的学生经常忽视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翻译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对原文进行调整的,完全的遵照原文来翻译有时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而且还可能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阅读负担,或者引起读者的困惑, 甚至将原文中错误的信息不假思索地翻译出来。这样被动的翻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同时也会显示出一个译者的翻译经验与水平。就像工厂里挂的宣传标语“糊弄客户等于慢性自杀”,翻译时我们就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标语真的应该翻译出来吗?译出来真的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吗?再如,首都机场边境管理处的中文提示是:请出示登机牌、护照、出境登记表,而英文提示只有Please Show Your Boarding Pass and Passport,而没有“出境登记表”,因为外国人不需要填这个表。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读者对象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做翻译时要时刻关注不同的翻译目的,充分考虑读者对象、交际情境、文化差异等,发挥好译者能动性,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达到翻译目的。
译者无论是翻译何种文本,都应该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原文,进而处理好微观层面(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即要学会Act local, think global(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书中的这个例子我觉得非常好,那就是关于宪法修正案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翻译。如果翻译时不先从宏观视角对宪法制定的背景进行分析,那么我很可能就会直接把它译为“The state respects and protects human rights.”然而,当我们弄清了宪法的根源以及本质以后,我们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正确的翻译应该是“The state must respect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能启发我们从宏观视角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