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哲学天才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传》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8-8-6 16:03
标题: 哲学天才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传》读书笔记
读完《维特根斯坦传》后我在纠结,是否应该重读一遍他的《哲学研究》?我晕晕乎乎地读过这本堪称伟大的哲学专著,甚至抱怨作者的语言太过生涩难懂,然而现在除了羞愧,我在想如果当初将这两本书对照着去读必定收益良多。

虽然不能保证我已经百分百读懂了这本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但是毫无疑问地,我化了一周的空闲时间,连续不间断地读完此书,证实这是一本充满强烈诱惑力的传记(主要是天才的一生诸多好奇),同时也证明我至少已经读懂了50%以上。现在的我,对这位日常中被视为古怪疯狂的男人的种种,仿佛亲眼所见,想起来他的那些犀利精辟的言辞忍俊不禁,好像他就是我遇到过的一位哲学教授,并不很亲近但是听过他几次课,好像连他上课的神态和口气都是可以想象的,阅读时,脑子里会有他在讲课和写作的画面感……如果这就是读名人传记的意义,那我想说这阅读的效果实在不能再好了。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天才,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四岁才开口说话,少年时期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对于教授们而言,光芒四射的天才在学生群体中辨认起来是毫不费力的,罗素说,维特根斯坦是“传统观念里的天才的最完美范例”,他激情、深刻、热烈而强势,将自己所有的精神力量投入了理论问题。在迷茫的青春期兜兜转转,时有自杀危机的维特根斯坦的命运被罗素扭转。透过维特根斯坦与罗素一生的关系变化,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始终将诚实地直面自己的哲学思想视为原则。他的天份表现在他的肆无忌惮,他极富原创性的思想和研究方式,同时又肩负着责任。传记作者写道,不是维特根斯坦选择了哲学,而是哲学选择了他。

天才的一生是注定孤独和痛苦的。前半生维特根斯坦需要和自身基因中的自杀念头搏斗,后半生则是不懈地与思想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抗争。晚年时候,一位朋友问,“教授,你的书有多少人真的懂?”维特根斯坦一边倒咖啡一边淡淡地回答,“两个”。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和痛苦陪伴着他漫长的一生,但是他也并没有为此放弃努力,他总是带着他的朋友、他的学生一句句读他的手稿,用德文,用英文,讨论每一句的意思,以保证自己的思想不会被误读和曲解。这是作为天才的宿命,或许正是这种自身的痛苦,维特根斯坦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理解的模式,“端赖于看出联系的那种理解”。维特根斯坦认为,离开了生活之流,我们不能理解任何东西。对于我而言,脱离了这本传记,根本没有理解维特根斯坦这位天才的可能。

维特根斯坦是个同性恋者,虽然他也曾经爱过女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感情对象,都是剑桥的年轻学生,都有温顺腼腆的个性,他们是耐心的聆听者,是温暖的陪伴者,然而不幸的是其中两位品生特和斯金纳英年早逝,前者死于飞机失事,后者死于突然爆发的疾病,相信两位人生挚爱的相继离世对维特根斯坦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原本强烈的自杀倾向,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无处寄托的情感世界,和爱人的突然去世,凸显出他在情感方面的悲剧性,这样的阴影弥漫和笼罩着维特根斯坦的整个人生,在他晚年,在临近死亡的时候,孤独从未离开过他。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罗素称为“日常的”,也是“精确的”。作为一名语言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日常语言是维特更斯坦的研究对象,而他自己的语言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句子总是极其精炼,每个字都是日常的,但是整个句子又是犀利的,逻辑的,深刻的,令人激起强烈的智性的震荡。这些语言即便是日常中非常细小的只字片语,却是值得无穷尽的回味的。“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逻辑哲学论)他确实在用他的一生,试图说清楚可以厘清的那部分。

维特根斯坦身上鲜明的宗教性和神秘主义,是和其人生的经历密切相关的,投身两次世界大战,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用直面死亡的方式抵御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这种自发地对生命的逼迫和生死边缘的体验,激发了他强烈的投身信仰的本能。在战壕里,帮助他战胜恐惧的唯有托尔斯泰的《福音书摘要》,维特根斯坦向每一个在战场上遇到的需要灵魂拯救的人推荐这本书,这是他笃信的,挽救了他生命的信仰。生活中,维特根斯坦是个严格自律的人,他对道德律令的信念和实践与康德的实践理性是吻合的。然而,维特根斯坦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教徒,并没有皈依任何宗教。在他去世之时,朋友们决定将他按照天主教仪式安葬,这个决定令这些朋友不安,貌似不妥,却又是合理的,因为在个人生活和信仰的领域里,维特更斯坦始终表达了对超越性精神世界的渴慕和眷恋。早年的维特根斯坦虽然是个理科生,对科学和技术饶有兴趣,但实际上的他巨斥西方日益强大的科学进步,预言未来人类的末日必然缘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所致。维也纳小组的成员们逐渐发现,维特根斯坦更像艺术家,而非科学家,有时候甚至表现得像一个先知和预言家。

维特根斯坦的伟大到底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过了快一个世纪,人类还是对这位哲学家充满了崇敬?我的理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基础研究提出完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在那个以逻辑实证的哲学研究为主导的时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是与之相抗衡的,他抵御了科技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的过度泛滥,他质疑并试图厘清当时盛行的逻辑数学、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原创性地提供了哲学研究不同的方法。他让逻辑融入伦理,让哲学重返生活,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理解的模式。他的伟大之处并不是他建构了的思想体系本身多么严谨庞大恢宏,而是他在当时哲学出现转折的时代,给出了探索性的崭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的视角和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是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讲,作为普通人的维特根斯坦是注定孤独的,而作为哲学家的思想,却可能是永恒的。

维特更斯坦的独特性在于,多数哲学家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或是建构理论体系的雄心,而维特根斯坦选择哲学只是为了服从忠实于自己的责任。他要的不是渊博的知识或庞大的体系,他要的是目光清晰与内心澄明。做一个直视自我的人,成为一个“得体的人”,才是维特根斯坦的目的。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震撼的,他主动经历了我们普通人努力去回避的各种风险,他长期离开自己的国家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国度中,他勇敢地参与了两次世界战争,他曾经生活在贫困的边缘农村,他全身心的投入看似卑贱的职业,他放弃家族巨额的财富和全方位的庇护坚持独立的自我,他全身心地爱过男人和女人……撇开哲学研究成果,作为一个人,他已然活出尊严和精彩,正如他临终所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愿他安息!

这本传记的作者和翻译者也是作为读者的我想衷心感谢的人,他们的工作体现出他们对西方哲学史,对那个时代的现代哲学发展,以及对这位天才内心世界的理解都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深度,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努力深深令我钦佩。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