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老师教研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7-21 07:50
标题: 老师教研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让学生畅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 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与合作”等新理念已经被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接受,课改研讨中、教学随笔中、教学论文中处处洋溢着这些字眼,但是在把理论变成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感到迷茫而无处下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略谈如下。

关键字:课堂教学、时空构成、教师安排、师生互动

学校中的“社会活动”多种多样,但核心部分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终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结果。因此,一些学者一再强调它理应在学校研究的中心位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认为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甚至是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具有课堂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时空构成”(时间构成与空间构成的简称)。表面来看,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似乎只是教师的某些“技术倾向性”的反应,但从根本来看,它受制于教师的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社会学总体特征。

高尔顿曾提出一项研究结果:中英两国小学教师在课堂活动时间总体构成上差异不大,但在互动时间构成上存在了明显的差异。中国教师几乎不与学生小组交往,而注重学生个体交往及全班学生交往,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相比之下,英国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同事,学生小组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交往对象。中国学生的可行互动时间虽然远多于英国学生,但绝大部分互动都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在英国,学生互动时间远多于师生互动时间。

由此看出,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可见有三种类型:一是师生互动独占型,即全部的课堂时间均用于师生互动;二是师生互动主导型,即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三是混合型,即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间均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

上述关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构成,至少表明我国小学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成人)主宰的世界。二是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并未成为有意义的“功能群体”。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的一员”罢了。换言之,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孤独的个体”。

在课堂教学的研究领域中,最早探究的社会学家是沃勒。沃勒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相当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学生对座位的选择也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在此,我在教学中,也刻意留意过这一现象,发现,空间的选择确实对课堂人际互动具有很大影响:

对教师依赖性过强者与学习积极性高者通常选择前排座位,喜欢捣乱者往往选择坐在后排,希望引起教师注意者一般坐于中排,胆怯者则喜好贴墙而坐。

在西方国家的学校中,课堂座位大多是学生选择的结果,他们往往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参与互动或避开互动的座位。而在我国中小学,座位一般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是由教师安排。这种安排绝非是任意的或随机的,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主要目的:便于课堂控制。这样,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通常都奉行“同课桌搭配”的原则,一是性别搭配,二是成绩搭配,如果是班干部,则被安排与非班干部学生同桌而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可以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来形容。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之中(包括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语文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属于“直接教学”中的“讲授”,而在属于“间接教学”的教师讲话中,最多的则是“提问”。即是说,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主要是“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一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提问”来控制课堂,“强制”或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第二类教师在课堂言语行为以“提问”与“要求”为主,而“要求”的目的在于确立或维护某种规范(规则、规矩、规定、规章等);。第三类教师主要通过“提问”与“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法官裁定”的性质;第四种教师的提问、要求、评价者三类言语行为各自所占比重大致相等。

当今的语文教师,似乎已经延续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掌控课堂教学。而学生也一直在“配合”着老师们。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导,渐渐成为了大白话。并不是没有教师试图打破这样的教学,而是因为教学效果和成绩的种种关系中断了发散性的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扮演也是不容忽视的。迄今为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并不高,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压抑。扮演的角色多为遵从者(服从教师的指令),取悦者(讨好教师),忍受者(忍受教师的批评及许多浪费时间的现象等)。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并非一味的遵从、取悦与忍受,而是经常地不参与、阻碍或与教师交涉,即扮演旁观者、诘难者及谈判者等角色。

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均为从事教师布置的个人“作业”,包括阅读、练习及思考等,他们在教师严密监控之下。少量的互动时间里,学生的活动(如讨论)的主题虽多半仍由教师确定,但基本处于一种自治状态,教师的控制也较宽松。师生互动中,学生小组及班级并没有“代言人”,实际上只是作为教师活动对象的一种“被动的大众”。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绝大部分为“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向教师“提问”及对教师或其他学生的观点提出“异议”的言语行为微乎其微。因此,在师生活动的环节,学生仍处于受抑地位,扮演遵从者、取悦者与忍受者角色。

在师生互动中,互动也含有不均等的成分。譬如,教育对全班学生的“讲话”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可能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不太适合甚至完全不适合其他学生。

首先,教师的互动对象选择明显更具有倾向性。教师通常会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交往对象。成绩差的学生、群众学生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获得师个交往明显低于上述三种学生。其次,教师的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具有倾向性,以课堂提问为例子,教师一般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而让“学业成功者”回答“论证性”较强的复杂问题。复次,教师的互动过程持续时间也具有倾向性,教师与学业失败者的言语互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与学业成功者的言语互动持续时间长。最后,教师的互动关系明显具有倾向性,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更多地使用带肯定性情感的语言,同时也接受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而对于学业失败者,则教师更倾向于实行“专制”,更多地使用带有否定性情感语言,同时也较少允许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

上述种种“因人而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但则无疑要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影响。这种差异与学生之间已有的学业差异具有基本对应的关系,因而它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制造并扩大学生两极分化的作用。

最后,惯用戴尔克的一句话来总结:“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在某些十分重要的方面制约着学生学习与发展之可能性。环境这一舞台一旦搭起来,则与此上所进行的演出活动便已部分地被决定了。”

对于课堂教学,中外教育史上都早有人察及。但对于我国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则仍需要更多的探究,从国家到个人,仍是个巨大的疑问。而语文教师,则担负着改革、改变、创造、更新、完善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2005.

[2]瞿葆奎. 《教育社会学》2005.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7-21 07:50
金水区丰产路小学

          作    者:翟雪婷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