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学案例 浅谈读懂学生的错误——乘法竖式运算案例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6-6 15:27
标题: 教学案例 浅谈读懂学生的错误——乘法竖式运算案例分析
前言:

百度百科对“错误”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闪失,即在认知基础正确的前提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无意失误;二是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本源上来讲是认知错误,不合乎逻辑推理与客观事实。本文主要是针对第二种释义“错误”的读懂结合作者教学四年级乘法这一单元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正文:

    课标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教育孩子的时间大打折扣,多半学生寄宿午托,甚至有很多周托的学生,孩子习惯上的缺失,基础知识的薄弱,让教学在走走停停中艰难前行。问题显得愈发明显是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一章,由于是我第一次教这两个班有关运算的知识,备课很充分,课堂效果也不错,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是学生很清楚竖式运算的流程,迁移知识的能力也很好,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运算迁移到本章的学习上,可谓让人欣慰。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从课后作业到单元测试,孩子们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冲击我的底线,各种奇葩的错误方式让我很难猜透他们的心思,为了还事情一个真相,我果断采用了“后测”的方式,对他们的口算能力、方法选择以及竖式计算的分步剖析甚至乘法口诀进行严密测试,果然解决了我很多疑惑,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喘不过气的压抑,本来乘法口诀的测试是一个候补项,简单的说是为了充分利用纸张,结果这一加不要紧,竟测出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乘法口诀。在方法选择上,只选择竖式一项的学生运算起来便五花八门,更别提使用其它创意的方法了。现状让我意识到不能再做猜测,于是我把错误的学生一一请来解读他们的方法,加以总结后我思考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竖式计算实则使用了乘法分配的思想,如竖式计算125×15,其实是进行了125×10+125×5的运算,学生在思考如何竖式计算时心中大多萌生了分配的思想,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例,究其原因,客观原因是孩子没有系统学习乘法分配的相关知识,自我探究难度较高,而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则是竖式计算过于抽象。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特别对小学的学生来讲,形象思维仍占主体,数形结合是解决抽象问题的良方。华应龙教授曾建立了乘法竖式计算的直观面积模型,应用于此太好不过了,只需把模型的四部分改为两部分,这是为了契合竖式计算的分步运算。为了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把测试纸又发回了他们手中,引导他们画出模型图并分析其总体及各部分构成结构,将乘法计算与长方形面积联系起来,试着让他们自己写出各部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乘法计算的分解过程。接着我让他们把自己竖式计算的每一步过程写下来,对照正确的步骤,学生扮演起自己的“森林医生”,将错误的算法纠正了过来。

但仍有令我头疼的一部分孩子,他们的问题不在于竖式计算的算法及算理,而是上文中提到的乘法口诀即一位数乘一位数不会计算或计算错误。思考其原因,我陷入了沉思,是孩子笨吗?是学情所致吗?还是前任老师不够用心?我想都不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简单,乘法口诀作为运算的基础,不会就背嘛!因为道理都明白,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关键在于使用。但为什么直到四年级,这些孩子都不舍得把乘法口诀记住呢?我想到的一点是引发他们改正的动机不足,这几个孩子在班级的成绩上来看多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一方面由于本身成绩不够理想,平时表现也不那么尽人意,正是这样,错的多了,孩子自己会多少产生自我怀疑,慢慢地不再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错误的产生,于是乘法口诀这个罪魁祸首披着听不懂、学不会的外衣伪装到了现在,让孩子对运算的兴趣消失殆尽。另一方面教师本身需要关注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足或错误分析,导致给孩子扣上后进生的帽子,导致主观臆断现象发生,对学生的信心也逐渐下降。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副作用循环下,“错误”的真相越来越远。针对上面所言,我对他们进行了小班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四年级孩子不太搭,我先让他们找到之前的错题,然后让这几个孩子拿着乘法口诀表将错题再做一遍,结果都改正确了,孩子们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有点愧疚,或者说害羞。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解决为时不晚!我对他们许下承诺,告诉他们在后面的课上会经常给他们机会展现自我,只不过要脱离手中的乘法口诀表,他们很开心!动机足了,我想我没有必要再要求他们背诵了。在后面的课上,他们上台板书与课堂练习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听课的效率也逐步提升,我很欣慰,也很庆幸自己“多此一举”将乘法口诀加入了他们的后测题中,也正是如此,我发现了这些孩子错误的根源,并重燃他们学习的热情。


后记:

读懂学生的错误,有些时候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全面的、有针对性地探索孩子错误的原因,所谓知己知彼,才能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改进教学。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8-6-6 15:27
金水区纬四路小学 李文博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