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六年级阅读写作能力专题检测分析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18-5-6 20:08
标题: 小学六年级阅读写作能力专题检测分析报告


一、试卷整体分析:






(50%)

综合检查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和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这道题较少有满分,失分原因有:1、对词意理解不透,不能恰当使用,缺乏深入分析;2、多音字掌握不牢固;3、对于文章内容的品析理解上不够深入,未能读懂文章,知识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语言概括能力薄弱,对文章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4、写作知识欠缺,第五小题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何谓“文章的表达方式”。


(50%)
以“师恩难忘”为主题,写写小学阶段难忘的师生情。
     贴近学生的生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能激发学生的写真话,吐真情,符合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要求。由于有话可说,所以写作方面的成绩与往年比有了明显的提高,试卷中有不少亮点。

  阅读与理解选择了基础性知识的综合考察,包含词句段篇的阅读理解,包含了词句段的运用,包含了课内、课外的知识结合,读写结合,包含了六年级语文向初中语文的过渡铺垫,这些内容综合检查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和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第一大题较少有满分,失分原因有1、对“联想”和“想象”以及“装点”和“装饰”不能恰当使用,缺乏深入分析,没有品味出“联想”是有关联的想象这层意思,而“装点”只是点缀,“装饰”则是整个进行打扮。2、对于文章内容的品析理解上不够深入,未能读懂文章,知识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语言概括能力薄弱,对文章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第三小题要求写出加点词的妙处,有些学生更是只会从文中摘抄句子,纵观学生试卷,此题答题情况较为不满,需加强学生对文本理解方面的训练。4、写作知识欠缺,第五小题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何谓“文章的表达方式”,第六小题要求对两篇短文的写法进行分析是失分最多的一道题,更缺乏写法指导,更缺乏分析概括归纳能力,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老师授课时的一个欠缺。
  第五部分是习作,要求以“师恩难忘”为主题,写写小学阶段难忘的师生情,贴近学生的生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能激发学生的写真话,吐真情,符合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要求。由于有话可说,所以写作方面的成绩与往年比有了明显的提高,试卷中有不少亮点。学生在考场的有限时间内能够紧紧围绕作文题目的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真实的选取恰如其分的写作材料,并能以生动的语言,连贯的思路将它们呈现出来。学生现场作文能力确实提高了。特别是在选取材料方面,丰富、极具生活化,体现了“习作来源于生活”的特色。例如:有的同学细致观察,准确地捕捉了老师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描写了老师上课时的神态、言行,为了讲好一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从而使同学在课上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还有的同学写出了老师如母亲般关爱学生的表现,如在文中写道:虽然自己是一个后进生曾经被那么多人看不起,甚至他说话别人都不愿意听,但是老师每节课决不放弃让他发言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使他在语文学习上越来越有自信了,既而在学习成绩上大有提高。他从老师那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并表达了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浓浓情意,内容具体感人。有的把严厉教育自己的老师视为培养自己的人生意志的一位好教官,将其对自己的严管真爱练就了自己顽强毅力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加以倾情描写。但也有个别学生出现选材陈旧,重点不突出,没有详略之分,不能较好的使用标点符号以及不能合理的分段,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对今后阅读写作教学的启示
1、问渠那得清如许——研究课标。
学习了《新课标》我才发现,《课标》中对小学5、6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一段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我努力钻研《课标》,从关注整体目标到关注学段目标,深入研究。吃透了课标,就吃透了方向。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深入挖掘文本资源,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使用教材,不断丰厚理论积淀。
2、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
要注重培养几种习惯。如书写习惯、审题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3、梅花香自苦寒来——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们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大量的阅读实践。正确的阅读方法从哪里来,从课堂中来,从课文中学习来。读书就要学会思考,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上精读课文时,就要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去思考,给他们充足的时空去感悟。其次我们要把读书和写作相结合。课文不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那我们究竟要从这个例子中学习什么呢?我们并不仅仅只限于读懂它,理解它,我们要学习它的语言,我们要学习它的写作方法,从而为我们的写作服务。这种语言的积累,方法的提炼要靠老师引导学生去做。读书要思考,要提炼和吸收,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长期对学生这种熏陶和训练。新课标对每个年级段的阅读量都做了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规定,老师一定要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而不能仅靠“题海战术”。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做阅读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抓重点词句的解读。试卷中经常会有对文中关键词语意思或找近义词、反义词的题目,我们一般要联系上下文来准确解答。如:我很欣赏他的做法。在文中“欣赏”的近义词就不是“观赏”了。当出现对关键句子在文中作用的分析时候,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是结构方面,第二是内容表达方式方面。从结构方面,要明确句子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一般说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是或强调突出,或呼应上文、或承上启下,处在文章的结尾,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从内容表达方式方面,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可从修辞手法的作用方面来解答,比如采用比喻、拟人的句子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为了强调,采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是为了增强文章气势等。
(2)、循序渐进来解题。粗心和漏题是我们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经常犯的错误。题目让你划掉错误的字词,你偏看成圈出正确的字词。就会是一个愚蠢的结果了。还要细读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在某些时候会是关键因素,千万不要想当然。如:某些阅读理解后面一般都有好几个子题目排列在一起,这时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咬文嚼字”,仔细审清题后,应按照试题的顺序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还因为试题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感悟,因此,拿到试卷可以按试题的前后顺序去做。但遇到难题一时答不出来,千万不要停止不前,耗费时间,可以打个记号,等到全部完成试题后再回过头来逐一解决.  
(3)、理解感悟一类的题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其实,很多的题目答案都在文中有关键词句明示。简单一点的直接可以找到,麻烦一点的只需要组织一下关键词句就是我们的“参考答案”了。甚至不用过于费心的思考。时刻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对于一些谈体会和理解的主观性题目,回答时应该多从中心入手,缜密的组织语言,有关键点做支撑,答案也就接近“标准”了。当试卷中出现写阅读原文感受或启示的题目时,我们应该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再结合原文的题目或关键句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回答问题要详细并完整。不要吝惜笔墨,总是想一针见血似的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主观性的题目,注意组织语言,丰富语言,语句完整,标点正确。   
四、细处入手,提高习作水平。
  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话题,两者必须并重齐抓。对于写作,教师一定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认识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佳的现状,帮助学生打实基础,提升能力。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序”,遵循习作教学规律,落实单元习作训练重点。在课内,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从小处、从细处入手,进行科学有序的扎实训练,少一些只给一个题目的大作文,多一些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小作文等片段练习,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及时施以有效的读写结合,要在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上下功夫。如“从读学解题,结合审题、拟题练习”,“从读悟重点段,结合详略安排练习”,“从读品特点,结合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练习”等。在课外,教师要鼓励并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使他们多一些实践机会,多一些生活积累,鼓励学生用写周记、研究报告等形式,以此来反映自己的思想言行,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来表达对人对事的态度,描绘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鼓励他们说真话、抒真情,学做真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