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方老师利用爱心树的封面,分别提出“What can you see?What’s the name of the tre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王超老师一开始让学生欣赏大量图片,然后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pictures about?”从而引入本课主题friend。接着王老师出示自己的信息,通过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同桌两人谈论自己和朋友的爱好,“We often...”做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故事中
在这一环节,马东方老师通过设计Let’s read and find out,Watch and think,Let’s act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桑文静老师通过设计四个任务Task1: Read and answer,Task2: Give the story a name,Task3: Act the story;任务环节清晰。王超老师引导学生带着“What is a friend?”这一问题学习故事,让学生结合实际,对朋友有更深刻理解。
3、故事后
马东方老师和学生一起retell the story, sing the song of the giving tree,回顾整个文本,然后提出“What can you do for the tree?For your mum/friend/teacher...”这一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桑文静老师也同样提出“What will happen next?”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王超老师通过提供一定的语言支架,以“Let’s say”“Tell your best friend”写信的形式,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思维
这三位老师都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让学生去思考和体验故事中的语言,帮助学生关注意义而非只是语言形式。如,马东方老师提出“Did the boy love the tree?”“Why did the boy love the tree?”“What did the boy want?”等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表演故事后,马老师有提出“How do you feel?”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使文本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王超老师整节课仅仅围绕“What is a friend?”让学生学习和思考。最后又提出“What shall we do for my friends?”提高学生对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的认识。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Read环节,马老师提示学生注意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王超老师注重意群指导,以及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站起来读,教会学生学会选择。让阅读策略逐渐自动化,形成学生的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