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体育教研论文 小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8-1-16 14:26
标题:
小学体育教研论文 小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这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贯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如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运动处方恰好就是有目的、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地发展学生体质的教育策略。本文就几个方面阐述了运动处方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运动处方 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 体质。
一、运动处方的由来及发展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运动生理学发展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运动处方”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使用exercise prescription一词(即处方练习或规定性练习),即称之为“运动处方”。此后,各国的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论及“运动处方”,但由于每个人的研究范畴不一致,因此在界定“运动处方”时,都会从各自的角度去论述。综合各家的所述,我们把“运动处方”定义为: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法。
西方的几个发达国家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和应用运动处方,六十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应用,七十年代日本开始注意研制应用,我国在七十年代末也开始逐步引进了运动处方的相关理论。早在“八五”时期,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田继宗教授就提出要把运动处方应用到体育教学方面。他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是落实这项国策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众口不一,在各种的思想指导下,“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却始终治标不治本。学生阶段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项素质都处在一个增长的敏感时期,使学生根据其不同需求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锻炼,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国部分省、市已进行“九五”运动处方实验的课题研究,根据处方的原理,将其内容和方法做一些调整,使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情况,并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从总体上来说,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都证明:运动处方在体育教学中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1.热爱活动不爱课。
(1) 教学内容枯燥、陈旧。
(2) 授课制度严谨、约束。
2.怕晒太阳怕吃苦。
3.时间被占课被挤。
在有些中小学校,体育课被一些老师甚至领导认为是“豆芽科”,体育课上不上根本就无关重要。因此为了提高主课所谓的优秀率,体育课被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向体育老师要课也便成了合理借口。在《小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未实施成功处方教学前,仅有16.7%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44.2%的学生能达到每天0.5小时体育活动。随着年级增高,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有些同学甚至一星期都达不到3小时的体育活动。学生锻炼时间的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同时,在体育课被严重剥夺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形成一种观念:体育课不重要,上不上体育课都无所谓。
三、运动处方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在体育课堂中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去改善目前的状况,把体育课堂上的这些问题“一把抓”,把学生的体质切实地提高上去,真正做到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获得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而运动处方引入体育课堂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运动处方的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能够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做到因材施教,从根本上完成“提高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任务,促进学校体育的稳步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价值:
1.符合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更具针对性。
学校体育教学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耐力较差,有的学生速度较差,有的学生灵敏性较差等等。由于办学条件受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仍然是大班化教学,一个班级少则40-50,多则60-70。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每名学生都增强体质如同天方夜谭,难以实现。但是由于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共性,如,我们把男、女生按同质分组的方法分开,把同一个能力层次的人看作一个大的“个体”就简单得多了。
2.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需求,更具科学性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安排进行练习的机器人,只是在一定程序下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被重视,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更别说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会被满足了。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恰好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锻炼,相对传统体育教学而言,更具科学性。
3.激发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具灵活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就算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也不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果一味地只是统一要求,统一目标,很可能会造成能力好的“吃不饱”,能力差的“吃不下”。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浓厚也会消失殆尽了。而运动处方教学则可以根据学生体质、爱好、特长等差异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兴趣的 “大个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教学。教师每次只需重点辅导一、两个“个体”或直接充当技术顾问。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试想,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差到哪里去?好的氛围还能带到学生自律地进行活动组织,有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学生,而且收效很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4.防止运动损伤的突然发生,更具安全性
体育课上最忌讳的就是运动损伤,这也是为什么体育课上有些教学内容被令行禁止的原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统一安排学生做一定量的准备活动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的准备活动未必能预热每个学生的身心,损伤还是在所难免。而运动处方的制定是有针对性的。在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和体力测试,以保证运动处方所确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不会超过锻炼者极限体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并且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有监督和运动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伤病。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更具安全性。
5.注重弱势群体的合理需求,更具公平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内容和统一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呆板无趣的。教师碰到有残疾、有疾病或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一般都安排见习,这样对这一部分同学来说就丧失了享受体育运动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的快乐,同时也违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这个理念。而运动处方模式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设计处方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让这部分“见习生”有自己的练习内容和发挥空间,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6.发挥家校互联的关键作用,更具宣传性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对孩子的体质状况达成明确的共识。在引起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起居、饮食和锻炼等方面的重视以外,还有利于家长本身健身意识的养成,提高健身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这也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充分体现区别对
和持续时间等不同的因素,而且和学校现有的条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引入运动处方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如何把运动处方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进行实施和待的教学原则。运动处方教学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功能,让“体育的强身、育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宣传性。
四、运动处方在学校开展的具体实施
由于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要考虑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次数普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晨练:普及的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我们的运动处方制定也要从早上开始。晨练内容一般以集体跑步和做操为主,做到人人上操场,个个勤锻炼,以班级为单位,要求达到快、静、齐。此时我们把处方内容定位在单一运动处方,针对学生相对薄弱的耐力跑,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且做到定期调控。
2.大课间活动:普及的提升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普及和提高运动处方的实施,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大课间实施相对应的处方,分单一处方、综合处方、个性运动处方,民族传统处方等。要求做到“五个一”,一个不差,一声不吭,一拍不错,一条直线,整齐划一。在晨练的基础上,大课间活动使运动处方的普及有个很好的提升。
3.体育课:普及的关键
体育课堂是学生接受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树立体育观念的重要场所。所以在体育课上普及运动处方是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我们首先要按照最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形态和机能测试,筛选出超重、瘦小、综合指标不合格等类型;再由体育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然后全程监控,并进行问卷反馈,最后评价总结。
4.课外活动:普及的拓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补充和拓展。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挖掘学生参与体育的内在动力,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从而提高锻炼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普及运动练习,一般都由体育教师定期制定内容和计划,以主体性处方为主,以个别运动处方为辅。体育教师统筹安排,巡回指导,班主任协助负责实施。要求周密细致,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
5.运动竞赛:普及的升华
形式多样的运动竞赛的开展不仅能推动运动处方实施,促进学校群体活动广泛开展,也可以检查体育工作情况,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和运动技术水平。可以说,运动竞赛的开展是日常体育活动的升华。根据不同时期的处方内容练习,坚持单项为主样,小型多,立足校园、课外进行的原则,同处方练习相结合,做到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安排,小赛经常化,大赛制度化,让体育运动充斥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运动处方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1.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体侧水平及提高内容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制定适合本组学生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根据各小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各自小组的行之有效的学习锻炼内容。学习内容的方式、难易、多少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水平来调整,以保证学生通过练习内容得到提高并达成教学目标。
3.教法学法
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匹配的是不同的教法学法,教师的教应该满足各组学生的水平及需要。学生的学也应该是有利于自己切实能提高的方法。因此教法学法的灵活行,学生练习的频度、强度都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
运动处方模式的教学是有针对性的,效果也应该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还应该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当然学生的过程表现也不应该忽视。评价的针对性及鼓励性应该成为处方教学的评价特点。
体育运动时一把双刃剑,如何让体育运动发挥作用,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引入运动处方模式是一个良好的方式。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效地手段,让其更好地、更科学地、更行之有效、更合理地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相信在长期的努力实践中,我国的学校体育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与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运动处方在中小学体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论证1997年课题组
2、《实用运动处方》[M]刘纪清、李国兰,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 凌月红,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6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