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案例研究 课堂“引导”显真功——《武陵春》的教学遗憾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7-9-20 13:23
标题:
案例研究 课堂“引导”显真功——《武陵春》的教学遗憾
刚上完学校的一节公开课《武陵春》,自己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回来认真看了教学视频,觉得这节课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给予学生最精当的“引导”。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话语,没有在最合适的地方给予最细致、最准确、最妥帖的引导。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比如,在品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回放一段教学实录):
生:我从第一句中读出诗人的一点感受。“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说风停了,花香伴随着尘埃起起伏伏,花已凋落。诗人不仅在说“花落”,也在说自己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到老了也不能安享晚年。丈夫死了,文物散失,我感到她心里的悲凉和痛苦。
师:“花尽”是个什么意象?落花凋零意味着“春归”,令作者伤感的仅仅是“春归”吗?还有更多。李清照早年的生活非常幸福……(补充早年幸福生活的背景资料),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像落花一样随风而逝了。
现在来看,我的这段回应不好:
1、我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回答。
2、李清照的早年生活背景补充在这里不合适。补充资料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的需要。这位同学将“花尽”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对“花尽”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的已经很到位了,这个资料的补充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如果我当时这样引导是不是会好很多: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从这句景色描写中捕捉到了词人的愁绪、伤感,非常好。她重点品析的是“花已尽”,那么“尘香”呢?“风住”呢?这些词后有没有作者的“愁”情?谁来做一番品析。
这样即明确点评了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了她回答中的精彩部分,又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忽视了的词句,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教师才完成了她应有的“职责”。
一堂好课,应该能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有探索的快乐,有方法的收获。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倾听学生、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合理引导。如何得当的引导,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巨大挑战。
师生在课堂上就是 “碰撞”,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碰撞”。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思维、情绪、精神状态受教师的感染、同伴的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若想掌控好课堂,除了充分的备课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其言其语。以文本为载体、以自己丰厚广博的学识为基石,以学生的思维、感受为契机,该在哪个点点拨,就在哪个点点拨。“该在那个点点拨”考验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如何来点拨”不仅考验教师倾听学生的能力,也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突然想到了“庖丁解牛”。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无全牛”,教学重点了然于胸,课堂上随着学生的思路,关注、启发、引导,顺利的、从容的把他们带到我们预想的目的地,那我们的每一节课岂不都是好课?
而要想实现每一节课都能上得好、上得精彩,“功夫在诗外”:首先,需多读书,开阔视野。其次,需深研究,以长见识。久而久之,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见解。再次,还得勤反思。多想想做的不好的地方,以期下次有所改进。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7-9-20 13:23
——《武陵春》的教学遗憾
张彦霞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