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试论总书记的人民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17-9-6 23:33
标题:
试论总书记的人民性
M 4 试论总书记的人民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人民性是我党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党的人民性,才使她拥有了为其它政党所不具备的先进性。党的人民性决定并影响着党的先进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就论述过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的理论表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人民性贯穿始终。他从小出身在一个坚强的共产党人家庭,受到良好的红色教育,一切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参加工作后,他一贯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而在实践中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理论形态转化成了他的现实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他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即中国工人和农民等最广大的劳动者的血肉联系,是因为他知道,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阶级基础牢固地建立在了中国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基础之上。并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故将农民阶级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同盟军,组建了工农联盟。二者合起来占到中国社会劳动者中的决大多数,构成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正是由于这个“绝大多数”、这个“主力军”,才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才使中国革命拥有了一支能够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对于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这样一支能够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并没有她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始终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他的父亲习仲勋从1962年受冤屈,被关押审查长达16年之久。这期间,母亲齐心带着尚未成年的小儿子习远平在河南省黄泛区的一个农场劳动,两个姐姐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习近平总书记也因此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最终到陕北插队当农民。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离。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绝不是一句某些贪官口中叫出的空头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每一位共产党干部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历史和现实的表现。这个“民”,就是包括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在内的一切热爱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这个“公”,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中国人民的利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公”。85年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性,才使她“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了“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了“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如果不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怎么会经受得住西方反华势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一次次颠覆和“和平演变”。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性,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翻开他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这44年中,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都扎扎实实、都政绩卓著,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梁家河任大队书记时,他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使粮食增产60%;他创办农村铁匠铺子,在简陋的窑洞里打出了小农具;他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在正定党县委书记,他把念好“人才经”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求贤信”,亲自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3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经济顾问。他离开正定南下福建,一干就是17年多。这17年多,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展示和提升。在厦门,他第一次亲历城市的管理和发展,丰富了改革的实践、开放的实践。在宁德,坚持从严治吏,开启了抓“关键少数”的尝试,严肃处理违规建房,查处400多名干部,展示出铁腕反腐的胆识和魄力。在福州,着力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曾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个问题。任福建省长,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福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主政浙江,他提出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总结实施著名的“八八战略”,把浙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使其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2007年,他临危受命上海市委书记,虽然只有7个月时间,但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力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其殊途同归。
党的人民性,是党的生命之根、先进性之源,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民性决定并影响着先进性。有了人民性,也就有了先进性,失去了人民性,自然也就会失去先进性。换言之,党一旦失去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生命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是这样,可想而知党的先进性从何而来?回顾85年来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比较容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党的生命之躯实际上是牢牢扎根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肥沃的土壤之上的。党的这种人民性使她不断汲取营养,从而在带领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也不断给自己注入了活力,经受住了来自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考验和挑战。
近些年来,我党的队伍中的一些身居要职的腐败分子,人民败类和“劣种”,他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替个人、家庭和小团体谋私利的资本,导致腐败现象屡屡发生。腐败现象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影响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的威望,离间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了党的人民性根基。对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而绝不回避。对于一个拥有7030万党员的大党、建党85年的老党和执政57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肌体出现一些问题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怕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了问题后无视之、回避之,甚至粉饰太平有意抹煞之,这深深地伤害着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利益。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那些老牌的执政党,不论它们是资产阶级的执政党(如摩西哥革命制度党1929-2000年连续执政71年),还是曾经享有极高国际声望的前苏联共产党(1917-1991年连续执政74),其亡党甚至亡国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尤其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这种建设是全方位的,包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及用人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避免党脱离人民而不致沦为像前苏联共产党那样的“贵族党”、“特权党”,使党内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其最终目标,就是确保党的人民性常驻,党的先进性永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后,从迅即出台八项规定,到用巡视派驻、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步步扎紧制度笼子,再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鲜明态度正风肃纪;从说出“从来就没有铁帽子王”“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到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重大腐败案件,再到“打虎”“拍蝇”“猎狐”无禁区、全覆盖,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始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治贪反腐;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始终以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的韧劲,营造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海晏河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反腐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我们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有人民情结,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毛主席在延安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陕北老乡称赞习近平总书记是“贫下中农的好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晨,他住的那个院子里,天不亮就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都是自发来的。当他真要走时,人群中哭声一片,全村老老少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个人步行60多华里一直送到延川县城,并凑钱照了合影。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仍激动不已。他说:“那天,望着送行的乡亲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他首次重回梁家河,见到当年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们,又一次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乡亲。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庆丰包子铺与市民一起排队就餐,还是雾霾天里在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无论是在兰州养老餐厅给老人端菜送饭,还是到河北阜平在农民炕上盘腿而坐,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总书记到家里,就跟亲戚串门、邻居唠嗑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
2013年11月到湖南调研时,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湘西最贫困的十八洞村,盘山公路走了几个小时,又翻了几座山。村里一个老太太问习近平总书记,“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因为地方偏僻,老太太又不看电视,不认识总书记。后来,全村人都围了上来,一看基本上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怎么扶贫呢?总书记就坐下来和大家拉家常、找办法,最后说: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对对对,就要这个”。今年6月21日,总书记专程前往山西吕梁山区的深度贫困村赵家洼村,他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掀锅盖,上井台,坐炕沿,发现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总书记开出药方: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彻底解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的扶贫要精、要准,要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按照这个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从2013年至今,有近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这对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颗志在必得的雄心。这是最深的牵挂,也是最大的担当。
人民领袖爱人民。看一个领袖是不是伟人,我们首先就要看他到底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毛泽东身边没有一个富人,他艰苦奋斗了一辈子,没有私心,都是为了党和国家,为了人民。习近平也是如此,如果要发财,他是红二代,早就像某些红二代、官二代那样大发特发了。但是,他的身边,也没有一个富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看一个总书记是不是人民爱戴的领袖,就要看他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有没有共产党的人民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