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又要开始新的学期,我不禁想起了《礼记》中的这句话来。事实也是如此,“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一大早,睁开眼睛,我翻起床头放假前就已经准备好的两个版本的教材,突然发现,光翻是没有效果的。于是,嘴巴开始启动,从人教版开始一篇篇朗读,朗读中发现了默读和翻书不能达到的效果。整整一个上午,我把两本教材完完整整地放声读完,有些觉得读得不够到位的还会多读几遍。
读完后,再次回味,发现收获不浅。
原来备课,最先准备的不是所谓翻完后的分析,而是先从“读”开始。把朗读作为备课的第一环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从我今天个人体验的角度来说,我发现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朗读更能深入文章角色,品味人物语言。(即味)
我们通常告诉学生要学会朗读,因为朗读的时候你必须思考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会以自己的语气表达人物的思想,并借此体现人物性格。
比如在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时,不少人物语言我读了多遍,比如《灰雀》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小摄影师》中高尔基分别和男孩和秘书的对话;《奇怪的大石头》中李四光的话;《我不能失信》中宋庆龄的话……当读第一遍的时候,能难把握特点,这时我突然明白孩子们为什么课堂上读不到位的原因,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真正明白症结出在哪里,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在备课时把朗读作为第一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二、朗读有助于教师体会语言特点,寻找语感。(即美)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肯定是文章,而每篇文章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作者描写语言的方式不同,语言特点自是不同。而朗读这种方式,最容易感受到语言的变化,以及其中的韵律之美。
比如在读金波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尹黎的《槐乡的孩子》、陶金鸿的《秋天的雨》、毕国瑛的《听听,秋的声音》,以及《金色的草地》《小露珠》等,这些都是韵味十足的语言,在朗读的时候你更容易感受作者的心境,从而在进行具体钻研教材时能更加深入,也能够体会语文的“美”。
三、读出语言的味,给文章分类,形成整体备课的架构。
文章必须有中心,即使散文的形散,也不例外。
我在朗读时会在每篇结束后加一个标记,告诉自己这是写什么的文章,比如秋天的景,比如各地的景,比如历史人物故事,比如童话、神话、寓言。而正是这些记录,更有助于进行整体把握,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这就成了整合文章时的结构。
三年级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通过今天的朗读,我就把它们划分以下几个版块里进行:
1.开学篇
这个版块就放入了人教版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槐乡的孩子》和苏教版读读背背中的劝学篇以及练习8的8个成语。这些都为孩子开学的收心做了准备。
2.旅行篇
很多孩子假期都出去了,于是带着他们读一读关于香港、西湖、拉萨、黄山等各个景点的课文,趁印象比较深刻时进行交流,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
3.秋景篇
当第三板块开始的时候,正好秋色正浓,带着孩子走进古诗中的秋天,借助苏教版文包诗的特点,让孩子理解其他三首古诗;然后带着他们听听秋天的声音,欣赏秋天的雨,并走进北大荒,感受那里与我们这里的不同。其中包括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和诗文。
4.生活篇
让孩子明白,生活,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感受叶子形态各异的美、露珠晶莹剔透的美、石榴硕果累累的美、风筝轻盈飘逸的美、蒲公英神奇变化的美……
5.少年篇
从少年成长的故事中,明白什么叫善良,什么叫体谅,什么叫谦让。所以几篇描写和他们年龄相仿孩子的故事,最能唤起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6.发现篇
这里包含了两本书中十篇课文,这些课文有发现,有发明,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只要你留心,生活处处是学问。到时选择其中两篇详细讲,其他作为拓展阅读材料。
7.名人篇
这里包括中外古今名人,因此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很重要,其他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最后以综合性活动“讲名人故事,做新时期少年”班级故事比赛,作为评价的一项,让他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8.童话神话篇
其实这些故事都比较浅显,孩子大多都接触过,因此以表演为主。
……
当然这只是完整朗读后进行的初步划分,还会在后面的深入备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就如我开头所说的,凡事必须做好准备,迈出第一步才能为后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送给语文老师一句话:若你现在朗读还不够多,那就赶紧开始练习吧;若你准备备课,那也从朗读开始吧!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自己,都是很有效的提升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