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师暑假游记 红旗永远在我心中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7-8-4 15:37
标题:
教师暑假游记 红旗永远在我心中
这个暑假在高温和忙碌中,匆匆的度过了一半。7月的月末,秋天突然来做客,细细的凉风,蒙蒙的小雨,正是出游的大好天气。何不抓住7月的尾巴,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去哪里呢?红旗渠----这个红色教育基地,成了我和老公一致赞同的第一站。虽然我已经来过一次,但红旗渠却是所有景点中,让我来了还想再来的一个地方。它,就像一面鲜艳的旗帜,永远的飘荡在我的心中。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州人民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州。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竣工,苦战十年,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林州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饮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看着这些数字,我除了震撼,还是震撼。难以想象的数字堆砌成了世界奇迹。这不仅仅是数字,这是林州人民留给我们后人的,勇于征服困难的宝贵财富。林州人民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是我们每个后人学习的榜样。带着孩子们参观、感受这伟大的人工创举,让红旗渠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发扬、光大、永存,是我和老公最大的心愿。
景区分两个景点:一个是洛丝潭、青年洞,一个是分水苑、展览馆。我们先参观了洛丝潭、青年洞景区,也就是红旗渠的主干渠。迎着蒙蒙细雨,踏着拦渠长坝,我和孩子们投入了巍巍太行的怀抱。置身于这人间天河中,感受着当年林州人民的不易。酷暑中难得的清凉,石阶上一个个蜗牛也探出头走出家门。生活在小城的儿子很是兴奋。趴在蜗牛身边问:“你是在迎接我吗?”时断时续的小雨冲刷掉了连绵太行的热气,草更青了,树更绿了,让人忍不住想多吸几口大山的新鲜空气。低头看来,由于雨水的汇入,渠水没有了上次参观时的那种碧绿。水更急了,增添了浓浓的黄。放眼望去,远处雨雾迷茫的群山,像披着婚纱的新娘,更加妩媚了。望着远处山上的雨雾,儿子说:“像炊烟”。女儿说:“像雪山”。一路雨声和着一路争执,我们先后参观了“老炮眼”、“鹰嘴山”、“虎口崖”、“神工铺”、“一线天”。景区安排的非常好,在不同的场地分别布置了当年的场景再现:抡大锤的铁姑娘、顺崖而下的条条除障绳索、崖下坐着纳鞋底的女工,让人身同感受。当年林州人民与山做战的情景如浮眼前。看到顺崖而下飘在半山腰的绳索,孩子们问:“他们学过轻功吗?”,“他们学过飞檐走壁吗?”,“他们不怕绳断了,摔着吗?”在后人眼中天方夜谭的事情,林州人民却真实的做到了。这就是红旗渠精神!
第一个景点的最后一站是青年洞。青年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任务最艰巨。也是主渠道上最长的隧洞。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因为该洞由300余名青年一凿凿穿山修成,故名“青年洞”,洞名由郭沫若题写,字体浑厚有力。青年洞成了全国各地党组织学习、参观的红色教育基地。更有江泽民、李先念的摩崖石刻。顺壁而题的“山碑”,意味深长。山就是碑,碑就是山。
下午,雨过天晴,我们驱车赶往下一个景点:分水苑和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原名分水岭,后更名为分水苑,主渠道一分为三,把漳水送入干渴的林州大地。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历史的一座展馆。馆体犹如舞动的渠、流动的水,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上午主渠道的参观,只是让孩子们有了具体的实物认知。下午纪念馆的参观,才真正的让孩子们有了真实的感悟。山是怎么开的、洞是怎么凿的、炮是怎么打的、渠是怎么修的。看完记录视频和当年的纪念材料,孩子们说:“太震憾了!林州人民真伟大!建渠十年如一日,他们敢想也敢干!”
红旗渠的建成,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面旗帜,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吸引了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访问,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做为中国人、做为河南人,今天带孩子们故地重游,我觉得值!因为我坚信红旗永远在我们心中。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