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谈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可是,如果我们走进真实的科学课堂,就会发现很多科学教师更倾向于选择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虽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演示实验,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的学习环境来说却相距甚远。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会做出如此的选择,剖析其内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品种多、数量多。小学科学课从3年级到6年级可以说几乎每课的要求都是以探究为主。而搞探究就必然需要实验材料。我们如果把整个小学的科学课所要求的每课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浏览一下,就会发现所需的材料可真不少。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为例。需要的材料有:大豆、玉米、花生、莲、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活动记录纸共七种。如果一个班分8个小组,那就要准备56份。再如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需要的材料有:水槽、七种教材要求的物体、一把小刀、10枚回形针、3块相同大小的小木块、记录纸等共12种。而这只是一个小组的量,8个小组则为96份。而这些实验材料除了一部份要求学生带来外,多部分都要教师准备。更令任课教师为难的还有有的实验材料很难获得。如三年级的《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这一课需要的蚕卵、养蚕用的小盒、桑叶等,还去要网购才能得到。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科学课探究难上的原因。
(二)科学专职任课教师少和课程安排不合理
除了获得实验材料不容易外,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准备实验材料花费的时间也是让他们为难的事情。拿《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这一课来说,教师要课前准备需要的实验材料需要至少半天以上。因为里面需要的材料有些是要到外面购买的。拿到材料之后再分类再摆到实验桌上,8个小组的量,在没有其他教师帮忙下,一个人弄要1-2节课的时间。做完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收拾,搞清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科学教师更是辛苦,由于专职教师少的缘故,跨年级任教。一个早上或下午上的可能是不同年级课,而且这些专职的科学教师,每周的课时都是14节以上,多数是16节。这种情况下,上探究课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科学实验室数量少及配套设施不全
按标准的实验室配置来说,如果一个学校人数达到6个平行班每(6个班为一个平行班)至少要有2个实验室。教师演示台水、电到桌,学生实验桌面板应坚固耐用,实验室应设公用水槽。有一个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等。可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条件还没有达到如此标准。很多都是只有一间实验室,水电等设施也没完善。3-6年级,每个年级6个班,共24个班上科学课,每个班一个星期有两节科学课,共48节。要想做实验搞探究,场地的安排就非常的困难。有电没水,实验质量可想而知。
|
|